好人隰县”为啥被称为“隰县新名片”?好人效应给隰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
5月末,玉露香梨刚刚挂果。隰县的川里、垣上,成片成片的梨园青翠欲滴。一个个绿色的小梨果从密密麻麻的梨树叶子中间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隰县,“中国梨乡”,这里盛产玉露香梨,更“盛产”“隰县好人”。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背着养母上大学的孟佩杰、2011年被授予“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的来虎平、2011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提名奖”中的暴走妈妈郭珍珍、2012年“中国好人榜”中的“教育功臣”冯廷记和“米汤老人”宿全保、2013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中捐资助教的退休干部解绍亮、2013年“山西首届乡村十大爱心大使”中撑起残疾家庭的8岁女孩冯莉清……这些感动过无数人的道德模范,都来自隰县。
一个总人口只有10万的山区小县,缘何涌现出这么多的道德模范?在这样一个靠传统农业支撑财政大盘的国家级贫困县,道德模范所产生的精神能量有多大?是道德的力量带动了这几年隰县“蛙跳式”的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发展带动了好人的层出不穷?在国家大力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上下努力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强大力量的今天,记者走进隰州大地,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从“隰县好人”到“好人隰县”
——处处人心向善,人人见贤思齐,我家有难好人帮,好人有难大家帮,跟着好人做好人”在隰县蔚然成风。
进入隰县,首先要穿过隰州大桥,桥两侧路灯杆上的广告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既不是企业宣传语,也并非明星宣传照,而是“隰县好人”的照片。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孟佩杰,5岁时父亲惨遭车祸,她被送到养母身边。8岁时养母瘫痪在床,养父离家出走,她开始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家里,为养母做饭喂饭、敷药按摩、洗漱更衣……17岁,她背着养母上大学,每天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她让我们看到了“90后”的担当。
来虎平,1998年1月31日,从冰水中将坠河的两名路人背上岸并送往医院;2001年4月18日凌晨,途经西大街中医院时,与正在行窃的流窜作案分子斗智斗勇;2008年11月22日,一路“生死时速”将路上偶遇的病危孩子送往医院;2012年10月10日,驾车将路遇的车祸伤员及时送到医院,并垫付抢救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先后从生死线上挽救了12条陌生的生命。
……
未进隰县,先感动于隰县的“好人好事”。
而真正走进隰县之后,记者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好人好事远不止隰州大桥上的几张宣传照,他们就仿佛梨树上丰硕的玉露香梨,一个一个,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在隰县大地上不断涌现,相互映照。
孟佩杰家的墙上挂着一面写有“助人为乐见真情积善成德扬美名”字样的大镜子,镜子右下方整齐地排列着六个名字。孟佩杰的母亲刘芳英告诉记者,送镜子的六个人都曾受到过她的帮助。记者注意到最左边的名字是郭珍珍,难道是为儿换肾的“暴走妈妈”郭珍珍?“对,就是她。我在临汾住院时候认识她的,当时她也住院准备给儿子换肾。”刘芳英介绍说,“我们大家互帮互助”,郭珍珍经常过来帮她们娘俩做饭,她把郭珍珍的情况介绍给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大家一块给凑了37000元手术费,我个人出了1000元。”孟佩杰母女的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刘芳英认识了很多社会热心人士及媒体人,于是她便通过这些人为身边更多的困难家庭提供帮助。青树村患了尿毒症的王所平,千家庄村得了重病的9岁女孩,在北京、临汾住院时候认识的病友……刘芳英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帮过多少人。
在刘芳英的床上,记者发现了一张通讯录,上面满满当当都是单身残疾人士的电话,“这是我从残联要回来的,这几天挨个打电话了解他们的情况,为他们牵线搭桥,这不,已经有两对儿成功啦!”“红娘”刘芳英爽朗一笑,告诉记者,“躺在床上还能做点儿事儿,我感到非常欣慰。”距离刘芳英家10公里外的龙泉镇刘家庄村,因为一场“邻居有难大家帮”的捐款事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好人村”。
2013年元月,刘家庄村34岁的刘志斌被诊断为尿毒症中后期,每周3次、每次500元的透析费用很快就让这个靠种植烟叶维生的家庭捉襟见肘。面对争着为自己捐肾的父母亲和庞大的手术费用,刘志斌几度想要放弃,最终被母亲陈改萍劝服接受其肾脏。手术前,亲戚朋友和村里的27户村民全都来了。
大家纷纷尽己所能,伸出友爱之手,3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有几位乡亲甚至借钱、贷款也要把钱送过来。“谁家还能不遇个事?大家你伸一只手,我伸一只手,就扶起来了。”同村的刘茂兰安慰着感动落泪的陈改萍。
在隰县,处处人心向善,人人见贤思齐,“我家有难好人帮,好人有难大家帮,跟着好人做好人”蔚然成风。
8岁女孩冯莉清,用小小身板撑起一个三残一幼的四口之家。从3岁记事起,她就开始扫地做饭,照顾瘫痪的母亲、佝偻的父亲和呆傻的叔叔。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隰县教科局把她从村里的学校接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并减免了所有费用。后来,又有爱心人士帮忙把冯莉清转到了县城条件更好的学校。在县城,有一位“隰县好人”每个月都会按时向她卡里汇入500元,作为冯莉清的生活费,但是任凭大家怎么寻找,这位爱心人士始终都不曾露面。
在隰县采访,记者随时被这样的例子感动着。
从一位道德模范的身先士卒,到一个村庄27户村民的齐心协力,再到一座城市的集体向善,“隰县好人”渐渐演绎成为令人感慨不已的“好人隰县”。
从爱护好人到让“好人得好报”
——善于发现与爱护好人,并且从精神上热情激励、生活上真正关心,精心培育好人成长的机制与氛围,让英雄流血不流泪、让好人“不吃亏”,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性循环。
“隰县好人”层出不穷,“好人隰县”逐渐成形,这一切,并非偶然。
“为啥隰县好人多?其实不只是隰县,三晋大地处处好人多,只不过我们在深入发现挖掘好人事迹、打造好人培育成长机制上先行了一步。”临汾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隰县县委书记王天郎表示。
在隰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任静看来,除了“自古民风淳朴、邻佑相助”的深厚道德文明和独特文化基因,“好人隰县”也是县里积极完善各种发掘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宣传机制的直接结果,更是该县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心打造“好人隰县”品牌的题中之意。
近几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文化隰县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总抓手,将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好人隰县”的实施意见》,把道德典型的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与群众性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完善选树道德模范运行机制,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为道德楷模的成长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该县每两年评选一次“感动隰县十大人物”,定期不定期评选“最美共产党员”、“最美村官”、“最美教师”,每年评选一次“重点项目建设十大功臣”,借由评选活动提升道德模范的导向、凝聚、感染、鼓舞作用。
在道德模范的发掘、评选过程中,隰县坚持点面结合,基层推荐,多重发掘,真正在各行各业选出看得见、立得住、学得来的道德楷模。
该县还把道德楷模的选树工作作为长期战略来抓,建立了机关单位、企业、学校、乡村、社区的报送机制。撑起残疾之家的8岁女孩冯莉清的事迹,就是隰县残联在进行残疾人危房改造调查活动中发现的。
这些道德典型被推荐、评选出来之后,隰县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型表彰会,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学英模、作奉献活动。同时借助县里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多媒体联动宣传,并且从精神上热情激励、生活上真正关心,确保让英雄流血不流泪、确保让“好人得好报”。
当地著名的“农民发明家”贺西平,曾先后4次不顾个人安危,救人于危难;家境拮据仍扶危济困、多次为贫困学生捐款,创造发明了多用途地膜覆盖机、果树施肥机并先后申请专利;在被查出肝硬化晚期、脾脏被切除的情况下,不是想着抢救自己,而是要来纸和笔写下捐献器官的申请。隰县相关部门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在全县各乡镇大力推广其专利产品并为其送去专利使用费,为其儿子、媳妇联系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方便照顾家里。
“暴走妈妈”郭珍珍每天坚持跑步1小时,为给尿毒症的儿子换一个健康的肾。为凑手术费,她又卖掉房子,散尽家产。郭珍珍母子在西安住院手术之前,县委书记王天郎特意嘱咐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带着慰问金专程赶去西安西京医院看望。郭珍珍术后返回隰县,王天郎再次登门看望,并为其解决了住房问题。
69岁的护林老人武来贵,坚守在方圆十几里无人无电无自来水的林场,40多年如一日。老人难得下山几次,就是为了给手机充电,这是他和外界联系的惟一工具。县长王晓斌得知后,当即安排买了一个待机时长的手机送到老人手中,后又为其租住在别人家的老母亲安顿好住房。
“最美兵妈妈”张卫华,在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后,毅然把惟一的儿子送去参军,因自家窑洞破损,村委会安排她一家借住在办公室,县委宣传部长任静知道后,积极协调住建、乡镇、村委,多方努力,帮助张妈妈修起了三间平房。
曹翠珍,公婆去世,丈夫外出打工,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精心伺候瘫痪在床的大伯子,十几年如一日。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家里为曹翠珍的大伯子拍照、办理身份证,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和农村医保。
……在隰县,每一次发掘、推荐、评选都是一次奖励好人、学习好人、效仿好人、推广好人的过程,都是一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总动员。
这些活动催生和完善着隰县关爱、保障和激励好人的政策、机制,在整个隰县形成了关注与关心好人的氛围。通过积极弘扬好人精神、精心培育好人成长,让好人从“吃亏”到“吃香”,激活了广大干部群众内心的感恩、敬业、奉献、责任等精神因子,化作了广大干部群众争做隰县好人、为隰县大发展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行动。
从“好人效应”到凝聚发展正能量
——一大批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感动着隰县的干部群众,引发了争当好人、奋发进取、实干兴县的“好人效应”,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提振了干群士气,为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好人,一份最朴素的褒奖,却也是一种最感人的力量。
一大批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感动了隰县的干部群众,引发了一股争当好人、奋发进取、实干兴县的“好人效应”,并凝聚提升为“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隰县滨河路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提振了隰县干部群众的士气,增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干劲、闯劲、韧劲、钻劲,鼓舞了隰县人民投身城乡建设的热情和斗志,为隰县的经济社会“蛙跳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黄土镇黄土村,隰县最大却曾是最穷最乱的村子,村里曾连续十年选不出两委班子。苏根,一个从黄土村走出去,到北京开酒店,去河北开面粉厂,好不容易过上“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的能人,2009年回村竞选村长,立志改变黄土村旧面貌。
村里建设资金不够,他瞒着家人卖掉了分别位于北京和太原的两处房产。上任4年多时间,他为黄土村争取项目投资款1000余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着村干部先后垫资300余万元。他带着村民绿化荒山、修建河坝、硬化街巷,打出日出水量700吨的深水井两眼,改造了全村的水网电网,建起了崭新的小学教学楼和宿舍楼,新开耕地283亩,他筹划建起的惠民楼为多年居住在土窑洞中的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今年,他又调整产业结构,在村里新建起万头种猪养殖场,村民们纷纷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加入进来。
田福其,回村开诊所的退伍军人,为改变桑梓村的贫困面貌,他毅然摘掉诊所牌子,烧掉村民看病打下的1700元欠条,走马上任桑梓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他愁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于是经多方考察下决心调整农业产业,历经艰难终于带领乡亲们成功栽植南瓜嫁接西瓜,2004年种瓜户户均收入达到8800元。之后又积极跑资金、引项目,带着村民建起瓜菜大棚1000多座,轮种玉露香瓜和蔬菜,栽植果树2000亩,2013年全村经济总量达到10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2万元,桑梓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成为隰县第一个小康村。
闫云海,带着习礼村村民实施引水上垣、果水配套工程,带头在自己梨园试验,发动村民大面积高接换优、嫁接栽种玉露香梨,让习礼村成为“农民开着小车去梨园干活”的富裕村。
在隰县滨河路建设期间,退休老人宿全保拖着残疾的身体和老伴一起,每天担着六七十斤的担子,冒着酷暑,上坡下沟,往返数公里,免费为建设工人们送米汤、绿豆汤。“米汤老人”的事迹被隰县电视台报道之后,很多好心人纷纷送来小米、绿豆,加入了老人的“为建设工人送清凉”行动中。
清凉的米汤、绿豆汤也鼓舞了近200名建设工人的干劲,他们在酷暑中加班加点,使为期两年的工程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
事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宿全保老人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想多做点对咱隰县发展有利的事儿!”“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隰县好人现象所带来的“好人效应”,正感染并温暖着这座小城。从政府机关到民间百姓,隰县上下正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好人隰县”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
在“隰县好人”的带动和感染下,在隰县滨河路精神的引领下,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围绕“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新隰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凝心聚力促转型,千方百计谋跨越,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高位增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速等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蝉联临汾市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第一名;连续五年实施“项目年”活动,共实施项目400多个,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成为隰县历史上实施项目最多、发展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县城面积由不足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四纵十一横”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连续五年荣获“山西省十佳卫生县城”;民生事业大幅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好人隰县”已成为隰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好人效应”正为隰州大地推动改革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努力实现着物质和精神的双富有、发展和道德的双提升!(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孟庆伟 靳淑琴 李影)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隰县建起万亩玉露香梨示范基地
下一篇: 隰县总工会开展“劳模精神进企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