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长寿村:旧棚焕新颜 菌香飘富路

2025-08-12 09:33: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立秋后暑热未消,隰县下李乡长寿村新建的平菇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几名村民穿梭在菌架之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饱满鲜嫩的平菇,分拣、打包、装车……一系列动作娴熟流畅。新鲜的平菇通过冷链运输销往各地市场,成为带动长寿村集体经济增长、助力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回顾发展历程,长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在下李乡政府统筹协调下,长寿村联合太平村、冯家村等周边5个行政村,在长寿村共同规划建设种植大棚,试图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动能。那时,大家满怀期待地尝试种植平菇、羊肚菌、中药材等,然而受市场波动、种植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些产业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集体经济增长乏力,一度让大家陷入困惑。

  转机出现在202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临汾市区尧丰市场从事购销生意的商户了解到该村的地理环境适宜菌类生长,主动找到长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林生,提出了种植平菇的建议,并承诺“只要种出来就能帮你们销掉”。这一承诺让刘林生和村“两委”班子看到了希望。经过多次协商讨论,结合村庄实际条件,大家一致决定对村内的老旧大棚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发展平菇种植产业。

  “我们原先的旧棚是单膜结构,保温效果欠佳,难以满足菌类种植对环境的要求。如今通过改造,在原有基础上加设了一层棉膜,形成了更稳定的保温环境,非常适合平菇生长。”刘林生介绍。走进长寿村的平菇基地,1号至20号大棚一字排开,每座大棚的一侧都安装有风机和水帘,棚内的菌棒摆放整齐,菌棒上一个个硕大的平菇鲜嫩肥厚、长势喜人。“菌类的种植对管理要求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平菇的品质与产量,只有在20℃至23℃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最佳生长状态。”刘林生说,如今,在科学管理下,最多时一天能够采摘平菇5000公斤左右。同时,为延长平菇保鲜期、拓宽销售半径,村里投资建设了3座冷库,为平菇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种植成本,长寿村还建设了菌棒加工车间。在加工车间建成初期,由于村民缺乏经验、操作不熟练,当时雇佣15名工人制作菌棒,月产量仅能达到3万棒,效率相对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村里果断引进机械化生产设备,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加工效率,如今菌棒制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机械化制作,不仅能充分把制作菌棒的配料搅拌均匀,还提高了产量。”刘林生说,如今的生产规模已能充分保障大棚种植需求。废弃的菌棒还能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周边的果园中,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

  平菇产业的发展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平菇采摘期需要20余人,让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能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照料。今年58岁的村民丁富平因家人需要照顾,不方便外出务工。于是,在修建新大棚时,他就在此务工,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收入。“工作舒心,能照顾家里还不耽误挣钱!”丁富平说。

  “从老旧大棚改造以来,我们着力构建‘菌棒生产——智能种植——生态循环’的一体化模式,成功将以前的‘老旧棚’变为现在的‘聚宝盆’。”刘林生说,这一模式的落地见效,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更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如今的长寿村,平菇种植产业已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从菌棒加工到智能种植,从产品储存到市场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然形成,昔日沉寂的村庄因这蓬勃发展的“菌”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刘文军 尹 娜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