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在隰县寨子乡下桑峨村草编基地,4名“巧手”全神贯注地坐在桌前,用手中的玉米皮制作草编作品。在她们灵动的指尖下,一片片玉米皮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坐垫、枕头和花艺作品,用指尖技艺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下桑峨村草编基地是隰县推动县域草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作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王艳玲是草编基地的负责人。提起草编事业,王艳玲说,在她童年时,身边的老人就用玉米皮编织草帽、坐垫等既实用又美观的物件,这深深吸引了她。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学习编织。
为了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7年,王艳玲所在的村组织有一定技艺基础的妇女外出学习,王艳玲幸运地被选中。在那次外出学习中,她开阔了视野,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草编形式、先进的制作理念,对草编这门传统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时我就想如何将所学所看与我们当地的草编特色相结合,进行创新制作。”王艳玲说。
下桑峨村草编基地成立后,王艳玲凭借着扎实的技艺和对草编的独特理解,成为基地的核心人物。她认真指导村里的妇女们学习草编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既严格又耐心。“只有保证质量,才能让草编作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王艳玲说,为此,从最基础的玉米皮挑选,到编织手法的精细指导,再到成品的质量把控,她都亲力亲为。同时,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不仅掌握了草编技艺,还考取了相应的证书,成长为草编基地的骨干人才。
59岁的下桑峨村村民田连萍就是其中一员,她说:“农闲时我就在草编基地进行创作,不仅为家里增加了一份收入,还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充实。”
在草编基地的工作间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草编作品,有造型各异的坐垫、柔软舒适的枕头,还有栩栩如生的花艺,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了精选草编材料,每年夏季,王艳玲都会大量收集玉米皮,再精心晾晒处理。“虽然秋季的玉米皮也能用,但质量还是有差别。”王艳玲说,如此严格的选材,只为编织出品质上乘的作品,打响隰县草编产业的名气。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草编,王艳玲还经常外出开展草编培训。每次培训,王艳玲都倾尽全力,将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员。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去年,王艳玲凭借在草编领域的成就和贡献,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今年4月,她的作品《九凤玲珑冠》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三届纤维艺术作品展。谈及未来的规划,王艳玲说:“我们会打通‘线上+线下’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骨干能手,让草编产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迈进,增强群众创收能力。”
记者 刘文军 尹 娜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