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强势推广林下生态循环养殖

2014-05-16 08:5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曹云平)近几年,隰县不断摸索、创新舍饲圈养新路子,结合本县优势,积极推广“小规模、大覆盖”林下生态循环养殖,在舍饲圈养方面取得了突破。

隰县是全省3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果业大县、山西省绒山羊基地县。隰县土地面积广,梨果产业强势推进,畜牧业基础扎实,依托梨果产业发展林下生态循环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目前,隰县存栏羊9.49万只,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冯家、下李、陡坡、黄土4个乡镇的边缘无果树沿山一带。全县挂果果园面积达15万亩,剔除果树实际占地面积后,每亩果园至少有0.7亩的空闲面积,可有效利用种植牧草面积达10.5万亩。

该县按照“小规模、大覆盖、园种草、草养畜、畜促园”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循环养殖,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发展了畜牧业,还促进了果园增产、果品提质、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该县首先在一些果园面积大、养殖基础好的地方,如午城镇习礼,阳德垣,阳头升乡的后墕垣,龙泉镇的卫家垣、北庄垣,城南乡的庞村、唐户垣,黄土镇的石坡、染界垣和寨子乡的旦头垣进行推广性试验,由此逐步向全县辐射。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该县采取“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林下生态循环养殖。县扶贫局在整村推进及亚行贷款等资金上倾斜果园种草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建圈、购买种公羊和基础母羊;金融单位优先为农户提供政策范畴内的小额贷款;县农委的一村一品资金重点用于林下生态循环经济建设;水利、林业、财政、发改、农发办等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推动林下生态养殖工程,实现“果园种草养羊,羊壮地肥果香”的目标尽职尽责。

捆绑资金,集中使用。整合社会力量,把全县所有职能部门的养殖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扶持方式。在资金扶持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具体办法是:坚持县上扶持为主,个人投工、投料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扶持实物为主,现金为辅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坚持扶持人品好、有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原则;坚持“保本扶持、滚动发展”的原则。扶持时限为两年,两年后畜牧中心将原本足额收回,另扶新户。这样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扩大扶持面。

为推进林下生态循环养殖,该县畜牧兽医中心经多方努力,引进了美国培育的果园草“鸭茅”。“鸭茅”是草食动物的美味佳肴,果园中种“鸭茅”草能有效提高水分、调节地温、疏松土壤促进果树根系呼吸,培肥地力,供养果树。在果园中建圈养羊,羊粪、羊尿可供果树吸收利用,使果面清洁鲜艳、果质含糖高、果肉厚、水分大、口感好,有效提高果品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实现果园增产增效,培育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

发展林下牧草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10万亩“鸭茅”草种植绿化后,可以说滴水难流,一尘难扬,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另一方面,畜肥上树既解决了因牲畜肥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减少了化学肥料对果品的污染。二是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到2017年年底,全县羊存栏数可达66万只,每66只羊需饲养人员1人,共可需1万人饲养,能安置1万人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他们不外出就能挣到钱。三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自2013年始,每年种草按2万亩的进度递增,到2017年全县种草面积可达10万亩。

2013年秋发展2000户、6万只羊的养殖规模。

2014年底羊存栏、出栏比按1:1.5计,羊出栏数可达9万只,每只羊剔除工本费、防疫费用等一切开支,按现行市场价计纯收入1000元(其中包括羊粪200元),总收入9000万元。到2017年羊出栏数量可达36万只,市场价不变总收入可达到3.6亿元。仅羊一项全县人均纯收入可达3600元。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