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入汛以来,我市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乡宁县尉庄乡累计降雨超170毫米,安泽县泗河出现超2021年秋汛最大洪峰……面对“旱涝并存、涝重于旱”的复杂汛情,市水利局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标尺,从汛前备防到主汛迎战,用一套“预、防、抗、救”的组合拳,在山川河谷间织就坚实防汛网,守护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水利局已于3月5日着手构建全域责任体系:58座水库、135个堤段的防汛“三个责任人”(行政、技术、巡查)全部到岗,名单在政府官网和主流媒体公示;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层层分解至乡镇、村社,确保每个隐患点都有“监护人”。
“隰县阳头升乡淤地坝,县级责任人是县水利局局长,乡级责任人是乡长,村里有专职巡查员,责任卡就贴在坝体上。”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和移民科负责人介绍,这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体系,让全市河道、淤地坝及重点山洪危险村全纳入闭环管理。
4月起,全市水利系统掀起“地毯式”排查。7个由局领导带队的市级检查组,带着“放大镜”深入水库溢洪道、河道行洪区、淤地坝坝体,现场督促整改。乡宁县宋家沟水库溢洪道杂草淤积,3日内清理完毕……截至6月初,市县两级70个工作组、300余人检查1065个水利工程,发现的440条隐患中433条整改到位,剩余7条也落实“雨前排查巡查、雨中持续观测、雨后维修处置”等度汛措施。
“安泽泗河东唐站流量122立方米/秒,超2021年历史最高值!”7月2日凌晨,市水利工程防汛调度中心大屏上的数据牵动人心。这一精准监测,来自全市密布的“智慧防汛”网络。
入汛前,市水利局升级36座水库水雨情监测系统,为25套淤地坝远程监控安装高清摄像头,校准275个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如今,从汾河干流到深山支流,水位、雨量、流量变化实时显现在指挥中心,数据传输延迟不超5分钟。安泽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7月7日强降雨中,系统提前预警泗河超警洪水,为群众转移争取了时间。
硬件建设同步发力。汾河洪洞段15公里新建堤防坚固挺立;曲沃浍河治理工程铺设格宾石笼,行洪能力提升40%……全市49项防洪工程中32项完工或主体封顶,新建堤防179.45公里,治理河道410.28公里。物资储备充足:1.2万条编织袋、350顶帐篷、230台抽水泵等30余类物资全部到位,形成坚实保障链。
6月13日,暴雨蓝色预警发布后,市水利局分片联系9个暴雨预警区县,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当晚,乡宁县尉庄乡老庄村小时降雨达94毫米,该县水利局联系村级责任人用“村村响”广播、网格员上门等方式逐户提醒转移;6月13日下午,安泽县冀氏镇白村沟河水位上涨,得到巡河预警员提前预警信息后,县水利局派员赶赴一线指导,当地果断转移沿岸17户88名群众。
跨区域联动成为应对复杂汛情的关键。霍州与汾西共守的对竹河因上游降雨涨水,两地连夜会商,设3处警戒点,每2小时互通水情,联合巡查队不间断巡堤保畅通。两次强降雨中,全市发布山洪预警8期、转发上级预警22期,发预警短信1260余条,“点对点”叫应11个县、23个乡镇、110个村责任人,600余名巡河员对14条河沟道“拉网式”巡查,报回巡河印证影像百余份,形成“预警-响应-处置-反馈”闭环。截至目前,主要河流水势平稳,未发生灾情。
“当前马上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绝不能松懈!”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此时,我市迎来新一轮强降雨——7月9日至10日,全市有小到中雨,翼城和西山7县或有大雨,目前吉县、乡宁县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II级(橙色);大宁县、蒲县、安泽县、曲沃县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III级(黄色),其余县市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IV级(蓝色),指令迅速传至各地: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关闭山区景区,暂停户外作业。
主汛期措施再升级:监测预警加密至每3小时滚动会商,水库巡查由每日2次增至4次,淤地坝“雨后必查”成铁规;修订58座水库和774个重点山洪防治村预案,开展32场实战演练;物资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负责人和调运路线。
从汛前备防到主汛迎战,我市水利工作者以脚步丈量河道,用汗水筑牢堤坝。这场防汛攻坚战里,他们用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守护的安全网越织越密,为万家灯火筑牢安全屏障。
记者 孙哲峰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