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本是玉米颗粒归仓的丰收时节,然而连日阴雨却给乡宁县管头镇的秋收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农田积水严重、土壤泥泞不堪,成熟的玉米面临着穗粒发芽、霉变的风险,直接威胁着农户一年的收成。面对这一紧急情况,管头镇政府迅速行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积极响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玉米抢收战在田间地头火热展开。
10月13日,连绵秋雨初歇,管头镇的玉米地里便立刻热闹起来。该镇党员干部穿梭在玉米地里,与农户一同掰玉米、搬粮袋,一派忙碌景象。“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确保颗粒归仓。”管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瑞林坚定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为应对阴雨天气为秋收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管头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科学统筹人力、物力资源,打出了一套“抢收组合拳”。在前期摸排工作中,镇政府组织包联干部深入各村,全面排查雨情、农情,精准掌握全镇玉米种植面积、成熟度以及受雨水影响情况。同时,针对不同地块,管头镇分类施策:对田间积水严重的区域,迅速组织人员开挖排水沟,对淤堵农田进行清淤排水,为机械进地作业扫清障碍;摸底统计全镇履带式收割机数量,调配10台次投入抢收工作,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关键机具开展检修调试,确保农机设备高效运转。
考虑到部分地块收割机无法进入,以及一些农户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管头镇组建了13支党员突击队,奔赴各个玉米田地开展助农抢收。在榆泉村村民高东亮的5亩玉米地里,党员干部分工明确,有的掰玉米,有的搬运,忙得热火朝天。“多亏了党员干部帮忙,要不我这5亩玉米不知道要收到什么时候。”高东亮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外,针对部分特殊困难群体,党员干部还开展“一对一”帮扶,提供“抢收+转运+烘干”全链条服务,切实解决村民燃眉之急。
“收获只是第一步,晾晒储存同样关键。”管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防止收获的玉米因无法及时晾晒而霉变,管头镇政府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闲置厂房等公共空间,打造了20余处“临时晾晒场”。在井上村文化广场,金黄的玉米铺满了整个场地,村民们趁着天气转晴,抓紧时间翻晒玉米,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清香。甘泉村党支部书记张连东介绍:“我们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全体出动,到农户田里帮助收粮,同时还协助村民将玉米转运到临时晾晒场,确保颗粒归仓。”
在抢收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管头镇通过微信群、田间课堂、村级广播等多种方式,向农户普及秋粮抢收技巧、粮食储存知识,指导农民抢抓晴好天气,科学安排收割、晾晒、储藏和播种等作业。此外,该镇还邀请农技干部、农业专家深入玉米田地,一方面开展测产工作,为农户提供精准的产量数据;另一方面帮助农户查看玉米长势,科学判断成熟度,指导农户适时抢收。“我们每天深入田间,帮助农户解决抢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收获效率。”农技员连春辉一边记录玉米数据一边说,他的身影活跃在管头镇各个玉米种植片区,成为农户的“贴心技术顾问”。
如今,在管头镇的田间地头和临时晾晒场,党员干部与群众忙碌的身影仍未停歇。雨水虽然给秋收带来了诸多困难,却也见证了干群同心、协力抢收的动人场景。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映照出农民脸上丰收的喜悦,更映照着管头镇政府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责任与担当,成为这个秋天里最温暖的风景。
记者 孙哲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