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我们先来揉面,大家注意水和面的比例……”4月3日15时许,在尧都区育红小学餐厅里,烹饪老师正给学生们讲解制作西红柿鸡蛋面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们洗干净双手,穿上围裙、戴上帽子和袖套,瞬间化身为一个个小厨师,认真跟着老师的讲解制作面食,现场气氛热烈。
近年来,尧都区育红小学以种植课程为切入点,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校本实践活动。该校积极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规划系统种植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为课程总目标,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今年3月,该校成功入选了山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
建设劳动基地 劳有“趣”处
“蒜苗长高了,经测量现在苗高均值20厘米。”“今天天气好,可以给麦苗地里浇点水。”……4月2日10时许,在该校劳动实践田,学生们正围在班级责任田观察农作物生长状态,有的拿出纸笔细心记录,有的则提起小桶准备接水浇地,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4年前,我们的劳动实践田还是一片荒地,土地很坚硬,一铁锹挖下去,不是砖块就是玻璃碴,老师们一边挖一边捡拾砖块,等于从零开始。”该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李晶晶说。为了让更多学生有动手实践的场地,增加学生自主劳动积极性,2022年,学校开辟出一块2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田,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劳动实践田,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全过程,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和艰辛,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2023年,我们学校开展‘放心午餐’工作,有了食堂,为开展劳动课程中的‘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提供了场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不同的菜品。”该校教务主任孔晓芳介绍。该校充分利用学校餐厅,设立烹饪教室,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在劳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系统规范校内劳动项目。学校有田地、标准厨房和餐厅,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场地,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出力流汗’的快乐。”该校校长王丽宏说,“劳动基地洋溢着幸福和欢笑,这就是劳育呈现的最美画面。”
融合学科知识 劳有所得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咱们学校石榴树现在的生长情况,想一想怎么描述石榴树生长状态……”4月3日14时许,走进育红小学校园里,老师正带领着学生们观察校园里的石榴树,学生们手拿笔记本,一边画下石榴树新芽,一边用文字记录观察感受,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提高了,写作描写更加生动具体。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设计多元劳动环节,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了解劳动知识、学会使用常用工具、初步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编写校本指导手册、设计劳动专题课程、开设劳动探究性项目……近年来,该校以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年级、按主题编撰劳动实践校本指导手册,根据新课标劳动活动指导清单,将各个学科融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了“六年十二道菜”“种植课程”等分层递进的劳动课程。“在低年级,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开设了整理书包、系鞋带、叠衣服等课程;中年级则侧重于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如洗碗筷、扫地拖地、种植农作物等;高年级则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和学校的日常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和责任感。”李晶晶介绍。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每周一节劳动课,由专业教师授课,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聚力家校社 劳有所获
“周末在家,我做了排骨炖冬瓜,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吃。”3月27日,该校六年级的学生在烹饪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学习制作了排骨炖冬瓜,周末回家后学生们纷纷变身“小厨神”,向家长们展示了自己的“厨艺”,收到了家长们一致好评。
学校丰富的劳动教育课,不仅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学生们在家也有“劳动指导老师”。该校五年级(2)班学生家长遆艳红说:“自从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孩子回家做完作业就跟着我们一起做家务,洗衣、刷碗、扫地,特别勤快。”
该校还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等活动。在社区服务中,学生们帮助打扫卫生、关爱孤寡老人,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布置劳动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
打扫班级卫生、打理农作物、参与家庭劳动……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该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增强了,劳动技能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干活’,而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赓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课程、生活和实践,实现全学科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该校校长王丽宏表示,“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以入选劳动教育实验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赋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 张文妍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