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天水社区郝福记:半世坚守 匠心传承

2025-08-12 09:47: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尧都区天水社区郝家园北一巷的一间老宅内,已过古稀之年的郝福记正俯身在宽大的字画装裱桌案前,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待裱的字画《天道酬勤》。阳光透过老式木窗斜斜地洒进来,照在他布满皱纹却稳健的手上。案头摆放着自制的浆糊、真丝绫绢和各式棕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淀粉的甜味。

  “这幅字画是一个老友送来的,裱好后要送给一个朋友收藏……我十几年来装裱字画仅为个人爱好,从不收钱……”郝福记笑道,手中的排笔蘸着清水,轻轻润湿画作背面。他的动作极轻,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郝福记出生在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丰富,字画众多。受父辈影响,他从小研习书画,后来跟随父亲学习装裱技艺,至今已有50余年。

  装裱,被誉为书画的“第二次生命”。在郝福记看来,一幅画能否焕发光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裱的功夫,这也正是行业里“三分画,七分裱”说法的由来。“手工装裱能让书画‘呼吸’,甚至百年后还能揭下来重新修复……”郝福记说,手工装裱字画的工序繁复,从制浆糊、托画心、镶绫绢,到覆褙、砑光、装轴等,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

  郝福记尤其重视浆糊的制作——用小麦淀粉调入温水,搅匀,然后揉压滤除面筋,经过沉淀后,用硬毛刷不断杵捣,直至拉起成丝为止。“浆糊太稀不黏,太稠伤纸,得掌握好火候。”他指着陶碗中的浆糊说道。

  在郝福记的工作室里,墙上挂了许多正在阴干的字画,有的刚刚托裱完毕,有的正在等待镶边。角落里,还有几幅待装裱的字画……“这幅画是画在绢帛上的,由于绢帛质地比较特殊,装裱时得顺着它的性子来。”郝福记指着其中一幅说,处理这样的画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每一幅画都有它的“脾气”。只见他先用湿润的宣纸轻轻覆盖画心,待其慢慢舒展,再以特制的薄浆糊加固。整个过程如同为书画“梳妆打扮”。

  近些年来,由于手工装裱费时费力,从业人数骤减,这门老手艺有被“机器”取代的风险。“机器装裱快,但只能复制动作,却复制不了对书画的敬畏,让字画少了‘灵魂’。”郝福记一边说着,一边用棕刷将托纸与画心轻轻贴合,“现在愿意学这个的年轻人太少了。” 郝福记坦言,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收徒传艺,相信只要还有人珍视传统书画,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

  “书画是有生命的,装裱就是让这份生命更出彩。” 郝福记轻轻抚平一幅刚装裱好的画作,眼中满是欣慰。时光蹉跎,郝家园北一巷的这座老宅,见证了多少个棕刷与宣纸摩擦的精彩瞬间……在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总有一些手艺人,以毕生坚守,让千年墨韵在指尖延续,让文化的血脉永不干涸。

  记者 郝海军 王梓轩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