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尧”文化

2015-01-15 15:50: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传说他先后被封为陶侯和唐侯,古时人们以地为氏,所以又称他陶唐氏。在那“十日并出”,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方国联盟首领,建都城于平阳。平阳即今山西临汾。
临汾是帝尧古都,这是史家公认的。史书多有记载:尧都平阳。 《帝王世纪》中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汉书·地理志》谈及平阳说:“平阳侯国,有铁,尧都此。”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也写道:尧都平阳。《竹书纪年》载:尧舜禹即位皆居冀,冀即平阳。杜预说:“唐尧及夏同居冀州,不易地而亡”。顾炎武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襄汾陶寺遗址经考古发掘其早中期与帝尧时代相当,新近发掘的下靳墓群也有与尧时期相当的文化。而且,临汾周围的城乡遍布着与尧、舜、禹相关的名胜古迹。
临汾城南有伊村,为帝尧故里;城西姑射仙洞,有被传为帝尧成婚的洞房和尧教丹朱的棋盘石,有尧及四大臣塑像;城南有金殿,是平阳最初的所在,史称尧墟;城东有尧陵,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城东北还有尧出巡经过的击壤处和尧访康衢的康庄堡;城西北王曲村有尧子丹朱墓;紧邻临汾的洪洞县,有羊獬村,传说帝尧出巡在这里得到能辨忠奸的独角兽——獬羊,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寄养此处。后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居羊獬西北的历山,至今两村仍有接姑姑的习俗,数千年从未间断;从临汾西行至黄河,沿河而下,百余里间有大禹凿开的孟门、龙门;更让后世子孙敬仰的是尧庙,亦称三圣庙。其中主殿为供奉尧的广运殿,旁为舜殿和禹殿。这里是历代国祭的场所,其规模最大的康熙年间,“为地七百亩,为屋四百间”,康熙御笔亲题,尧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而且,康熙还为自己建造了行宫——万寿宫。广泛、完备、系统的名胜古迹也在佐证临汾乃尧舜禹三圣都之史实。而平阳是史书中最早被称为“中国”的都城,标志着华夏文明自此首开新纪元。因而,临汾堪称华夏第一都。
临汾既为帝尧时代的都城,也就是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生发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称之为“尧文化”。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那么,尧文化就是远古时期,尧带领百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经济方面而言,包括当时的生产生工具、生产方式、畜牧驯养以及经济制度等;在政治方面,包括官员的设置、军事的运作、刑法的设立等;在文化方面包括的更宽泛,即有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礼仪教育,又有天文历法、科学技术,还有诗歌绘画和音尔舞蹈等。可以说,尧文化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当然也就是三晋文化的源头。它是以唐尧为思想核心,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而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它主要以尧政为基础,因而也具有政治的色彩,这里选取尧文化的几个凝聚点,可以说都与古估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由此而浸润入古代道德规范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和合文化

——选贤任能

——节俭勤政

——询刍杜奸

——陶唐符命

在中国历史上,每有贤明圣君出现,必以唐尧作比,人民群众盼望着安居乐业,盼望着太平盛世,即便有许多迷信思想与卜蓍文化融汇其中,也毫不怀疑,久而久之,文以化德,文以入道,就成为潜留人民心中的一种心愿,宁信其有,而不言其妄。陶唐符命就是出在《尚书中候》一书中,“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龙马御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据《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它与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都是天赐祥瑞的“吉兆”。这些都为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奇光异彩。
总之,尧文化作为炎黄文化的一个主要支系,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道德标准。特别是对历代统治者、执政者更是这样,我们殷切希望尧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绵远流长。

(永和县政协 供稿)

来源:尧文化研究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