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陵:一个不应该被冷落的地方

2015-01-15 15:53:00 来源:临汾日报

初到尧陵,我惊得几乎要叫出声来:很难想象,在一片苍茫的黄土墚峁间,会突然出现一个苍翠的山包来。山后有山,宛若一道屏障遮挡着远处刮来的风沙;山前有水,流水潺潺,滋养着山上的草木和山间的草民。山前又有山,状如卧虎,仪态安详,守护着一方的安宁与静谧;又如案几,泰然静卧,只待你俯身其上披阅典章。
“青山不老水长流,水绕山环土一丘”,这地界,只堪帝王居。
迈步走过长达5公里的沥青大道和石砌神道,瞻仰了长近30米、高达8米的赤龙琉璃影壁,转身面对的是著名学者文怀沙题写的“四海同宗”汉白玉牌坊。穿过牌坊,跨过唐尧桥,进入山门,置身于献殿大院,凝神四顾,但见乐楼小巧、看楼精致、献殿宏伟、寝殿雅致。沿着绿荫掩映、松柏低吟的环陵路漫步,扑入口鼻的是草木的芬芳,耳边听着的是1999年清明祭尧之后尧陵古柏生子、2009年公祭帝尧时天空中祥光乍现的传奇。回望高达50米、周长300余米的陵冢,巍巍山丘与山峦相伴,苍松翠柏与彩云辉映。遥看古冢下的涝河,碧水长流,潺潺有声。千年的石头会说话,告诉你李世民曾来这里祈求尧王护佑他旗开得胜;康熙巡行平阳,诏令每年4月28日尧王诞辰要举行祭尧大典。长流的河水不会老,它跟陵院内数不清的楹联词赋、名人字画、木雕石刻一起,无声地阐释着尧陵厚重的文化内涵,你怎能不为之震撼,为之而深深动容?
感恩酬神,岁年祭祀,几乎是所有寺庙陵寝的惯例。遥想当年,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次大型祭祀活动,祭祀期间,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庙会,附近8村村民云集陵园,鸣锣打鼓,供献祭祀,举行香火盛会。由府县官员主持,集体跪拜行祭,以表敬仰之情。届时还聘请名班演戏助兴,民国年间蒲剧名角“尧庙红”逢会必到。四方宾客会聚于此,敲锣打鼓,杂耍卖艺,商贾往来,热闹非凡,香客不仅有浮山、翼城、洪洞、赵城、襄陵、汾城等乡民众,邻省香客也如期赶来拜祭。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壮观!
可我们这一行人在尧陵流连期的几个小时里,除了尧陵的工作人员,所见的只有一个在松柏间高唱“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年轻人,他是尧陵附近岳壁村人,从部队复员以后在深圳做生意,回家探亲的时候特意到尧陵来看看的。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尧陵修复一期工程完工以后,每天的门票收入最多可达数千元,那是政府组织祭尧的时候,其他时候就少得可怜了,甚至连续很多天都是零收入。
养在深闺人未识。被人冷落在凄风苦雨中数百年的尧陵虽经修复,宛若隐居乡间的女子洗尽尘垢,露出了迷人的风姿,却还是门可罗雀,难为世人知。而与尧陵隔河相对的黄帝陵开发至今,已然成为陕西省旅游的一张名片,黄陵县旅游业综合收入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6.1%的基础上,2007年达到2.5亿元,预计在“十二五”完成后的2015年,黄帝陵将创收8亿元;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在开发6年后的2007年,当地农牧民收入已经达到6287元,跟6年前相比增长了151%。就在临汾市范围内,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2009年接待游客72.8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513.24万元;古县牡丹园2010年“五一”当天,游客出现“井喷”,达到11万人次,车辆达到万余辆,当天半价门票收入13.2万元。
尧文化是华夏根祖文化的核心,临汾市特别是尧都区境内跟尧有关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尤以尧庙、尧陵为最。尧都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但事实上,尧陵的状况不容乐观,尧庙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2010年12月,著名军旅诗人王久辛跟随《中国艺术报》文艺名家“看尧都采风活动”采风团参观过尧庙之后,就曾经在座谈会上对尧庙的门可罗雀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
我们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给我们的旅游业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硬件;我们也不乏尧文化研究的专家,他们可以给我们发展旅游业提供必须的软件,为什么我们的资源至今还在很大程度 上被白白浪费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0年,我热爱这片土地,就跟热爱自己的故乡一样。基于此,遍访名家,我想给我们的旅游业开一剂救治的药方,这方子里只有三味药:开发、宣传、管理。像陕西黄陵县一样,统筹规划,统一开发,连点成片,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建设绿色临汾、生态临汾、人本临汾,促进尧文化大旅游经济圈的快速形成;像洪洞拍摄电视剧《大槐树》、古县投资小剧场话剧《谁动了我的牡丹!》那样,把尧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尧颂》重新包装,重磅推出,提高尧陵、尧庙等文化遗迹的知名度,扩大尧文化景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博采众长,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采取运城市旅游“一票通”、洪洞大槐树景区淡季打折等做法,鼓励更多的人走进尧都、游览尧都。
诚如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主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所说:发展旅游业不能“淡化若无”。构建尧文化大旅游圈需要综合规划、持久治理,仅凭某个人、某些人的忧患意识,我们不但会让尧井、茅茨土阶之类遗迹继续蒙尘,还会让新生的尧陵继续被冷落。那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尧舜遗风的背离。
所幸,有《尧陵一叹》中杜鹃啼血般的赤诚,有临危受命修复尧庙的赤胆忠心,我们已经走出了发展旅游业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尧文化研究为龙头,把尧文化旅游的蛋糕做得更大,需要的是资金,更是耐心、毅力和胆魄。
期待着尧陵游人如织、商贾云集的日子;
期待着尧的故乡敞开怀抱,笑迎八方来客。
到那时,不但尧的子孙可以再享尧的恩泽,还会有更多的人从帝尧身上取得无上的精神力量,再造尧天舜日,重现盛世辉煌。到那时,帝尧也就真的不朽了。(赵玉亮)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历代名家咏帝尧

下一篇: 尧庙的建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