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织毛衣是一道盛行的风景,不论厂矿企业还是郊外农村,树阴下、宿舍里,班前工余,总会有三两个好友坐在一起织毛衣,或交流花样、比较图案,或切磋手法、研究技艺。往往是一边针走线,一边聊些家长里短,一派其乐融融……就在这些看暇、实则忙碌的场景中,一件件件美而又独特的毛衣成了形,穿上身,暖和了身体,美化了生活。
在那个年代,织毛衣似乎是一个姑娘的必修课,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总是从帮妈妈缠织发带、袜子、围巾等简单的小东西入手,一步步提高技艺,之后将自己的爱情随着一针一线织进毛衣。有的手快,一天能织一两多毛线,而成人的一件毛衣,一般在二斤线左右,够她们忙活一阵子的。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机器织毛衣。机器织的毛衣花样繁多、针脚匀称、速度又快,逐渐取代了手工织毛衣。很多人都愿意花些钱,将毛线送到机器织毛衣的小加工点去。
随着轻薄、时尚的羊毛衫、保暖衣的出现,那一件件厚重的衣便被压到箱底去了。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则让现时的女孩们早已没了织毛衣的心境,现在的90后甚至80后后女孩子,还有几个会织毛衣的?如今,更多的女性闲暇之余会去健身、娱乐、聚会、旅游等,即便在家“发呆”或在“肥皂剧”前消磨时间,也不会选择去织毛衣。以前,那种灯下织毛衣的场景实在难得一见。
而现在,要找一家卖毛线的店铺也比较难。前不久,记者好不容易在百汇市场内找到了一家。一间不大的小房子里,门口、店里大半的地方都摆放着凉席、坐垫,只有两面墙上的橱柜里摆放着各色毛线,许多还被凉席遮住了“面容”。据老板孙阿姨介绍,“夏天是卖毛线的淡季,所以要上些凉席、坐垫等货品。市场里卖毛线的商家在淡季都将毛线撤到仓库里了,现在这里卖毛线的就我这一家。在以前,最多的时候同行有三四十家,现在只剩下四五家了。”“以前,我经营的毛线品牌有好多种,现在,就只有几个了。现在的顾客来买线,只是偶尔给小孩儿织个有创意的花样,或者为特体的老人织件合适的毛衣。城里的中、青年人已经没有几个人穿手工织的毛衣了。”孙阿姨接着说,她做这一行已经近30年,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大了,不适合干别的,肯定也不会再经营毛线生意,因为随着房租等开支的不断提高,单凭卖毛线,会入不敷出的,她这样的坚守,是为了心里多年来对毛线的感情,也为了有些老主顾配线时能找到门路。(记者 韩晓芳 实习生 张娟)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尉村『跑鼓车』:鼓车文化变迁记
下一篇: 即将消失的记忆——民间工艺“眉眼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