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从这里走来

2015-01-15 15:53: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最早的中国在哪里?你和我从哪里来?许多年来,一直是史学界和考古界力图破解的一道命题,也是悬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硕大僵硬的问号。
帝尧,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人千百年来顶礼膜拜的人物。传说中的他,建都平阳,协和万邦,观天授时,教民稼穑,选贤禅让,俭朴清廉,勤政贤明,虚心纳谏,被称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
然而长久以来,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只出现在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文字记载中,从未有过实质性的物证。
这就使中国文明化进程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显得扑朔迷离,也使所谓的“尧都平阳”有了不确定性,甚至有人怀疑帝尧存在的真实性。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发掘出了4000多年前大型城邑和大量出土文物,才揭开了尘封久远的“传说时代”的神秘面纱,触摸到了尧文化的脉动。
陶寺遗址所积淀的远古印痕和考古成果明确告诉我们:这里是中国源头、文明根祖,“尧都平阳”之所在。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崇山西麓,今陶寺村与中梁村、宋村、沟西村和东坡沟村之间。
踏访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地方,站在田畴畎亩间,在感受远古气息和探寻历史真相的同时,环顾眺望,只见东面崇山如屏,巍然高耸;西面汾水似带,蜿蜒流淌。在“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远古时代,这块依山傍水的黄土高塬,不怕水涝,不惧旱魔,真是先人们理想的家园,筑城的宝地。
你不得不钦佩先祖们的眼光和精明。
陶寺遗址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从1978年起的30多年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
在他们搜寻的目光里,奔忙的身影上,女儿绣花般精细的工作中,远古历史绽开了迷人的容颜。
陶寺,黄土高原上一个再平凡、普通不过的村落,吸引了人们一次次关注的目光,带给人们一次次的惊喜!陶寺,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就要响亮中国、震惊世界了!
发掘出来的物证使历史上一幕幕真实场景在这里展现,众多的历史文化之谜在这里破解,尧舜时代的历史在这里得到诠释。
包括早期小城、中期大城和中期小城在内达280万平方米的城址。堪称当时东亚第一大都城,巍然耸立在高高的黄土塬上,是“尧者,高也”的物化诠释,同时也清晰地告诉我们,4000多年前已有类似国家的政权机构来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建筑城池,并且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他。
高大的城墙已经耸入了文明时代,氏族制度被埋葬在了城墙底下!
城垣内有雄伟阔大的宫殿区、规模庞大的墓葬区,独立大型仓储区、阶级和阶层分明的居住区,技艺高超的铸铜作坊,以及神秘的祭坛和观象台,当然还有道路和街区。一座王都应有的一应俱全。
这里是乡野敬仰的权利中心,是四方向往的首善之区。

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行走在这座古城的道路街市中,见识它的宏伟气象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城东北部巍峨壮观的宫殿区,好大的一片呀,足有5万平方米,宫殿顶上覆着的绿色陶板瓦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君王们在这里接见臣民、使者,处理军国大事,号令四方。
宫殿旁的铸铜作坊内,在王公贵族的严密监视下,工匠们正在挥汗浇铸铜器。哇!现在制作的是一件作为金属乐器的铜铃,经过复合范铸造工艺,就要完工了。他们一定没想到,这件铜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是国家产生的标志物证。
在城西南的手工业作坊内,掌握不同手艺的工匠正在进行缫丝、砺玉、镟木和制陶,更多的人还在制作磨光石器。自然这里也有君王派遣的官员在进行管理。
城东面是一大片窑穴区,密集的矗立着一座座用夯土筑起的圆筒,上边覆盖着蘑菇型棚顶,窑穴内装满了粮食。窑穴区外狭小的哨棚内,站立着守卫的兵卒。显然,这是一所为城市统治者掌握,用于贮存贡赋、备战备荒的仓储区,也就是国家粮库。
城内鳞次栉比的房屋是一个个居住区,房屋有半地穴式的、有地面的、山麓坡地还有许多窑洞,房屋附近有水井、有陶窑。不过,这住那儿可不能随便乱来,君王无疑是住在宫殿内的,大贵族住在宫殿区周围,下层贵族住在早期小城的南部,而平民则集中居住在城西北部。
陶寺遗址内有上万座墓葬,正式发掘探知的有1300余座。通过那些奢华的极少数大墓、豪华中型墓和大多数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型墓,可以得知在阴阳两隔的另一个世界,同样是尊贵卑贱、泾渭分明,阶级分化、等级结构明显。
在早期贵族大墓中出土的彩绘龙盘,被学者认为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形象。它不仅制作精美,至今看起来仍然是那么构思奇妙、色彩鲜明、和谐祥瑞,其形象被众多的地方和单位广泛应用。而且意蕴丰赡深邃,既是当时国家的图腾标志,又是典籍所载尧是其母与赤龙所生的注释,还是煌煌浩浩几千年龙文化的肇始。
出土的礼仪和器乐用品,表明尧舜时期已经有了较完善的礼仪制度和乐舞。透过陶鼓、土鼓、鼍鼓和石磬等礼器,似乎可以窥见古代重大礼仪活力的场景:在乐官的指挥下,人们擂起鼓、敲起磬、吹起埙、摇起铃、弹着琴瑟,带着百兽面具的男女随乐舞蹈,在鼓乐声中,“王者”踏着台阶,登上宫殿或祭祀台,接见来自四方的头领或祭祀天地神灵。

最后让我们来到城垣的东南部,进入陶寺中期小城看看吧,这里不是想像中的宫城,里面没有宫殿建筑,而是一个特殊的祭祀区,与神鬼有关的神圣区域。
墓区的“王者”大墓规模宏大、形制规整,装饰讲究,残留的随葬品十分精美奢侈,散发出阵阵“王者”之气。很可能是陶寺中期的王陵。墓室东南角竖立的一根漆杆,通过研究和实验,被证明是陶寺文化测影立中的圭尺。
千万别忽视这个有绿黑相间色段刻度的漆杆,他的作用和象征意义大了去了。
对此,考古学家何驽博士阐述的非常清楚:“‘中国’的最初含义,即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所建之都、所立之国。中国的出现或形成的物化标志应当是陶寺的圭尺‘中’的出现,因为他是在‘独占地中以绍上帝’的意识形态指导下,通过圭表测影‘立中’建都立国的最直接物证,它即标志着控制农业社会命脉历法作为王权的一部分,又依据其大地测量功能成为国家控制领土的象征。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所云绝非空穴来风。
哦!那座高大台基上复杂而神圣的建筑就是名震中外的古观象台。在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上,有一个核心原观测点,环绕观测点东南成弧形矗立着13个高大的夯土柱(石柱)和12道观测缝。
清晨,古人站在观测点上,透过某个柱间缝中线观测对面崇山山脊日出判定节令,制定太阳历。从而划分了包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内的20个节令以及宗教祭日、当地气候变化节点等。
陶寺观象台遗址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景象和社会现实,堪称同时期世界最精密的天文观测遗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建筑。
陶寺古观象台意义太重大了,实在应该列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文物不能不看、不得不提,这就是扁壶朱书文字,尽管他发现于陶寺晚期不起眼的灰坑里,陶壶还是残片,且只书有“文、尧”两个字符,但却弥足珍贵,是迄今发现的中华民族最古老和最典型的文字符号。
朱书文字昭示我们,早在4000多年前陶寺的先祖就开始使用文字了,同时也可作为陶寺遗址归属的文字自证。
行走到这里,完全可以说,陶寺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完全具备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祭祀建筑各要素的古城址,西方著名学孝雅思贝尔提出的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文明四特征,在这里应有尽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在2011年考查陶寺遗址后说:“陶寺不仅是一座典型的城邑,而且是一座气势宏大的都邑,非常有可能是‘尧都平阳’之所在。以往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形成于二里头遗址文化时期,距今3700多年,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至少将文明时代形成的起点向前推进了500年”。
古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诞生了!
陶寺让“史前”的界桩定在了唐尧时代,在此之前为史前!
陶寺,让帝尧时代的历史成为真实生动的信史!陶寺,让虚幻的帝尧成为真实可信的先祖!
透过历史厚重尘埃,穿越时空千年隧道,我们看到中华早期文明的第一轮朝阳在这里喷薄而出,古中国从这里走来!
命题虽然已经破解,问号也已经拉直,但似乎还有许多疑问需要解答,但这不正是考古的动力和魅力吗?(高建录)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