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梢沧桑》记述临汾窑发现过程

2015-01-15 15:54: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日,临汾瓷收藏爱好者们争相传阅著名学者傅振伦所著的《蒲梢沧桑》一书,令人振奋的是,书中有关发现临汾宋代瓷窑址的历史记载,早在85年前就存在。

学者记载发现临汾窑宋代窑址

“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中的记载,谁也想象不到临汾繁华的市区中,早在宋代就已经有制作瓷器的窑址。”临汾瓷收藏爱好者葛培忠指着《蒲梢沧桑》一书介绍:写这本书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名对历史、文物考古、地方史志、博物馆学等方面取得很大学术成就的著名学者。”

葛培忠手中的《蒲梢沧桑》是从朋友处借来的,此前朋友发现书中有关临汾瓷的记载后纷纷借阅,或抄写,或复印,或拍照,留下书中临汾瓷相关文字。葛培忠借阅该书后,在网络中寻找作者的相关信息,并用稿纸撰写《临汾宋代窑址新发现》相关稿件,在临汾瓷收藏爱好者朋友圈引起关注。

《蒲梢沧桑》一书于1997年12月由华东出版社出版。作者傅振伦,字维本,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06年生于河北省新河县。北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敦煌吐鲁番学会等名誉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方志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四库全书书目提要》等顾问。

曾编辑出版《新河县志》《中国方志学通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史志论丛》《方志文存》《方志论著选》《明代瓷器工艺》《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朱琰陶说译注》《景德镇陶录译注》和《中国美术全集》中的《元明清陶瓷美术》等专著。

■傅振伦在临汾

“9月23日午,至临汾。”《蒲梢沧桑》一书中记载,并根据书中配发图片的时间显示“1929年”。

“从书中时间记载,傅振伦那次到临汾至今已经80余年了。”葛培忠说,书中不仅有襄陵、汾城、洪洞等地,而且对临汾的描述较多。《蒲梢沧桑》中记载:此地商业颇盛,建筑讲究,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多饰以琉璃瓦,有明代刻款及匠氏姓名,其他城市依然。我因北上交通阻塞,滞留于此达一个月之久。公教人员及商旅留于此者,每次排队,向美国赈济委员会临汾办事处领取粮米或衣物。我则在城内访古。

偶于城内东南隅两座废墟中,得北宋芍药图案制瓷陶模,证明此处系宋代刻瓷器的平阳窑址。”葛培忠指着书中介绍,“每日来此挖取古瓷残器,择其可供参考者,得六七斤,其中有耀州窑系的青瓷,有定窑系印花花卉白瓷,有磁州窑系的白釉铁绣花瓷。”

“书中记载的窑址就在临汾监狱的操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要遗址现在已经毫无踪迹了。”葛师傅说,幸运的是作者用文字记录了发现宋代临汾窑址的过程和时间,这是见证临汾窑的又一个宝贵的历史资料。

■邯郸博物馆藏有临汾窑瓷片

书中记载,傅振伦于“1978年赠给邯郸陶瓷研究所”,捐赠瓷片有盘、碗、碟、盆、灯盏等类。

“在网上搜索‘傅振伦赠邯郸博物馆古瓷片’可以找到当年捐赠的瓷片照片,有青花瓷、青瓷、钧瓷等。”葛培忠说,青花瓷、青瓷可能为当时工人所用的瓷器,不是临汾窑烧制,北宋芍药图案的制瓷陶模确定此处窑址至少在北宋已经烧制瓷器,若不是傅振伦当时因战事滞留临汾,可能就不会留下关于这处北宋临汾瓷窑址的记载,也不会有捐赠给邯郸陶瓷研究所的这批珍贵瓷片。

“如果当时这处遗址能够保存下来,临汾瓷研究会有更大的发现。”葛培忠说,书中记载,1981年故宫博物院曾去考察,此窑址已改作劳改工程的操场无踪迹可寻了,这对临汾窑的研究来说是一种损失。

“近年来,临汾瓷已引起外界更多人的关注,临汾瓷收藏爱好者对临汾瓷的搜集和整理也越来越多。”葛培忠说,随着发现临汾瓷相关记载资料种类的增加,有助于更多人了解临汾瓷的悠久历史,了解临汾辉煌的历史文化。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