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羊后土庙圣母大殿
元杂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戏曲的发源地,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元代戏台中,尧都区就占了3座。作为戏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国家、省、市、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元代戏台的保护工作。近年来,文物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对这3座元代戏台进行保护和修缮,使这些距今已六七百年的元代戏台得以“延年益寿”。11月18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了3座元代戏台的修缮情况。
王曲东岳庙元代戏台
“王曲东岳庙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从今年6月份开始施工,共投资152万元。”尧都区文物旅游局文物科科长薛清红介绍道,主要对庙中元代戏台、东岳大殿、钟鼓楼、耳房、围墙及地面建设工程进行全面整修。”
“比原来更好了,原来戏台两边的钟鼓楼已坍塌,现在已经按原样恢复了,而且还砌了围墙,对 保护文物更有利了。”采访时,正在院内参观的一位村民介绍道。
走在王曲东岳庙中,古朴的戏台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戏台立柱上的缝隙已经被文物专业人员进行过修补,修复的钟鼓楼一左一右位列两侧,与戏台相得益彰。新修的围墙把戏台与学校相隔,避免了调皮学生从戏台进入,院内的青砖已铺满,古树已设围栏保护,经过修复的东岳大殿更加威严和壮观。
据了解,东岳庙元代戏台始建于元代初年,戏台坐南朝北,单檐歇山建筑,民国初年重修时增建前部硬山卷棚式抱厦,使戏台形成前后两部分格局。前部分为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后部为元代所建。明清及近代曾有修葺。
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
“2006年11月23日,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国家拨专款对我省南部的长治、晋城、运城、临汾等4市所辖区域内105处木结构元代及元代以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专项整体保护。”薛清红介绍道,我区的几座元代戏台列入其中,魏村牛王庙保养整修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魏村牛王庙位于尧都区西北25公里的魏村古镇,经过相关文物部门的勘测、上报、审批及批复,魏村牛王庙被列入该项工程。2012年6月1日,尧都区魏村牛王庙保养整修工程正式开工。
“在魏村牛王庙保养整修工程中,文物工作人员对元代戏台、牛王庙广禅侯殿、东西配殿等进行了保养整修,对大殿的檐柱、檐檩、脊檩、额枋等因风化、干裂、腐朽造成的残损进行修补,部分梁柱按要求增设铁箍加固,最后还要进行做旧处理。”魏村牛王庙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还对牛王庙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庙区围墙进行加固,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为牛王庙营造良好的环境。”
东羊后土庙元代戏台
“2011年起至今,文物部门投资187万元对东羊后土庙内的戏台、后土庙圣母殿、鼓楼、牌楼、厢房等进行了全面整修。”薛清红介绍道,今年重点对后土圣母殿内的泥塑彩绘进行修缮,由于泥塑彩绘对时间和季节的特殊关系,今年已经停工,明年还将继续开展泥塑彩绘工程。”
记者在东羊后土庙后土圣母殿看到,殿内的众多泥塑彩绘用白色布条等进行包裹,部分损坏的雕塑也被细心包裹好放在地上,部分雕塑已被加固和修复。
东羊后土庙元代戏台位于土门镇东羊村,戏台坐南向北,正面敞开,三面封闭,台基高1.75米,台宽7.75米,深7.5米,台前竖有2根方形抹角石柱,下有复莲柱础,此元代戏台建于元至正四年(1345年),其顶部为十字歇山式,内檐梁架斗拱叠成藻井,结构别致精巧,为八卦形,故亦称此元代戏台为“八卦亭”。
临汾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全国现存的8座元代戏台3座在尧都区。近年来,尧都区对3座元代戏台进行了重修,再现了昔日的辉煌。3座元代戏台建筑相映成辉,构成戏曲为研究元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佐证。
文/图记者 张春茂 苏亚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