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尧被说成是帝喾的次子,名放勋,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这个世系关系的根据是来自战国后期出现的《帝系》中的记载,这篇东西被收在汉代成书的《大戴礼记》中。由于没有其它更早资料的证实,《帝系》和《五帝本纪》所记载的这种世系关系目前还很难判断其真实性。但是尧是黄帝的后裔,这一点在较早的文献中还是有反映的。《国语•鲁语上》记载古代国家对王室祖先祭祀的祀典中,尧和黄帝都被列为有虞氏的祖先:“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有虞氏同黄帝的血缘渊源联系,可由战国时齐国的铜器陈侯因脊敦得到证明。而郊祭,在《鲁语上》所记载的祀典中也都是以与祭祀者有血缘渊源联系的先祖为对象的。如夏后氏所郊的鲧、商人所郊的冥、周人所郊的稷,无一不是他们各自的先祖。因此按《鲁语上》的说法,尧显然也被当作有虞氏的先祖。这样尧同黄帝之间当然也是有血缘渊源联系的。不过《鲁语上》的记载是否经过古人综合化的处理,还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现在只能说,根据已知的传说资料,可以把尧看作是黄帝后裔中的一支。
关于尧所活动的地域,古籍中一些较晚的记载将其归之于较东面的地区。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帝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今河北省唐县)是也。”此说可能自汉代已有,如《汉书•地理志》“中山国唐县”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这样尧活动的地域就是在太行山东麓。在更晚的一些文献中,还提到尧曾活动在山东的定陶一带。如《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曹州•菏泽县”条日:“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日陶唐氏。”《读史方舆纪要》也有相同说法。但所有这些记载的依据都不清楚。有人调停说这表明尧部落有过一次从唐县往南至定陶的迁徙[4]。不过关键的问题还是应劭等人的说法本身是否可靠。
实际上,在《左传》中是提到过尧活动的地域的,尽管不十分明确。《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说:“唯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陶唐是尧的别号,这一点可无问题[5]。那么冀方在哪里呢?刘起釪先生根据《国语•晋语四》中记载楚成王称晋国地域为冀州,认为冀州的原始地望应在当时晋国所在的山西南部一带[6]。他指出,晋南之所以称冀州,是因为该地有一个叫冀的小国,见于《左传》僖公二年,但是后来冀州所指的范围有所扩大,到《禹贡》中,它包括了“今山西南部,略带豫北,还有河北省西边少半部,东北角则触到了渤海岸”[7]。刘起釪的这个说法是值得重视的。如果这个说法不误,尧活动的最初和主要地域应该是在山西省的南部一带,即偏于中原的西部。
从史书中看,尧曾领导过一个较大的部落联合体。这一点可以从《尚书•尧典》的记载中看出。
今夭所见的今文《尚书》中的《尧典》一篇的作成年代,现在尚不能肯定。但《尧典》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在先秦文献中,引用《尧典》文字的作品有六种,即《左传》、《国语》、《逸周书》、《孟子》、《荀子》、《礼记》,共引用十五次,其中《孟子》、《礼记》还引了《尧典》的篇名(《礼记》作《帝典》)[8]。更可注意的是《尧典》的有些记载,从其内容看是有比春秋更早时期的事实的依据的。如竺可祯先生曾提出《尧典》中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应是对商末周初夭象的记录。法国学者卑奥根据马融对《尧典》四仲中星的解释,推断出它们是公元前2357年的二分二至的所在点。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一文中则发现“《尧典》所谓四方之民与鸟兽者,亦与甲骨文及《山海经》之四方名及风名合”,此外《尧典》中提到的“出日”、“入日”、“河宗”、“岳宗”等于甲骨文中亦皆有印证[9]。其中,卑奥的说法,根据传统古史年代学的算法,已涉及传说时期的事实。《尧典》记载在细节上的这些具有相当真实性的内容,说明它不可能是如有些学者曾认为的那样,不过是由秦汉时人或战国时人所编造的。因此,把《尧典》看作是古代通过某种途径流传下来的关于传说时期史实的记录,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在一定的方法上,《尧典》可以作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依据。
在《尧典》中,提到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在这里很可能在《尧典》流传过程中依后代概念使用的,实际上可能是反映了尧联合了众多的部落。这也就是说,在尧领导下存在一个部落联合体。按《尧典》的说法,这个部落联合体的规模还很不小:“九族既睦,平常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邦,在古代文献中与国同意。在这里当然不是指一万个国家,而是指数目很多的部落。从《尧典》的记载看,尧的部落联合体的成员中包括欢兜(即驩兜)、共工、鲧、舜和四岳等。在这些成员中,按徐旭生先生的分类法,共工和舜是属于华夏集团的[10]。鲧,从《国语•鲁语上》记载的古代祀典中也可以知道,与黄帝有血缘渊源关系,应亦属于华夏集团。四岳,见《左传》襄公十四年:“谓我诸戎,是四?(通岳)之裔胄也”。杜预注:“四?,尧时方伯,姜姓也。”《国语•周语下》也说到:“共(工)之从孙四狱佐之。”就是说四岳是从炎帝这一支沿续下来的。如此四岳亦应划入华夏集团。四岳在《左传》隐公十一年中又称“太岳”。只有驩兜,按徐先生的分法,是属于苗蛮集团的。从文献中关于传说时期各地域集团间长期相互接触的情况的记载看,尧部落联合体中包括其它地域集团的成员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从《尧典》反映的尧部落联合体的组成看,这个部落联合体的主体还是华夏集团的成员。从尧部落联合体中包括四岳来看,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合了华夏集团内原先的黄、炎两支人群的后裔。
(二)
舜,在《尧典》中是作为尧的继任人出现的。因为舜的部落联合体乃是尧的部落联合体的直接延伸。据《鲁语上》,舜也是黄帝的后裔,说明这时这个部落联合体还是以华夏集团成员为主导和主体的。
舜活动的地域汉代以来多认为也是在山西南部。《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冀州之人也。”张守节《正义》以冀州指的是“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他的看法可能来自《括地志》等。他还引《括地志》说:“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而《五帝本纪》说:“舜耕历山”。《五帝本纪》以历山与舜联系,可能来自《韩非子》、《墨子》等书[11]。但是舜也有活动在东方的记录。《五帝本纪》提到他“就时于负夏”。裴骃《集解》引郑玄曰:“负夏,卫地。”这个说法可能是依据《孟子》而来的。《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山东菏泽县。负夏也在东方。而呜条却不是在东方,传统的一个说法还是在山西。因此《孟子》的说法也没有否定舜与山西的关系。王国维曾对舜与东方的关系作如下解释:“舜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12]。这个看法也同对于尧活动在东方的解释一样,带有很大的假说的成分。
在《尚书》中,关于舜在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些事迹是记录在《尧典》和《皋陶谟》中。从这两篇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舜部落联合体的成员有禹、契、弃、皋陶、四岳、垂、殳、斨、伯与、益、伯夷、夔、龙等。这些人应当是代表了参加这个联合体的部落,其中禹、契、弃就是后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王室的祖先。在这些人中,禹、契、弃属于华夏集团应无问题。四岳,上面说过,亦属于华夏集团。皋陶,由于他为偃姓[13],而偃、赢二姓如“一语之转”[14]。,故皋陶与少皋可以认为是同姓,据此徐旭生将其归之于少皋亦即东夷集团[15]。清代雷学琪亦认为“皋陶出自少昊”[16]。而伯益,即伯翳[17],汉代以后都说是皋陶后裔[18],故应与皋陶属于同一地域集团。剩下其它的一些人,如垂、伯夷、夔、龙等属于何集团已无可考。
对于《尧典》和《皋陶漠》关于舜部落联合体成员的记载,应估计到其中可能有后世作综合化整理的情况。因此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相信禹、契、弃等等这些古代部落首领在舜时确曾处于一个联合体中。对此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资料供验证。但也有一些细节在先秦文献中是有旁证的。如皋陶,据《论语•颜渊》:“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就表明皋陶确曾在舜部落联合体中。总之,在舜主持下存在着一个部落联合体,这一点还是可以相信的。而这正是我们从《尧典》和《皋陶漠》中关于舜时古代政治组织状况主要要了解的一点。
《五帝本纪》说到,舜在继承尧的职位领导这个部落联合体之后,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三十九年,直到他去世。在这之前,他已经在这个部落联合体被尧任用二十年。《尧典》和《大戴礼记•五帝德》中有类似说法。这些说明尧部落联合体在由舜领导后,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帝 尧 与 鹿 仙 女
下一篇: 陶寺文化与尧文化·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