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尧文化” 建设文化强市

2009-05-11 15:5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帝尧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继“人文初祖”——黄帝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帝王,由于他奉行德政,功业卓著,使当时的社会成为古代治世的典范,因而受到华夏子孙无比的尊崇和敬仰,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纪念性的尧山、尧水、尧庙和尧陵。临汾,古称平阳,作为帝尧长期活动的都国,不仅有史书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系统的民间传说,特别是近年来襄汾“陶寺遗址”唐尧废城及古观象台的发现以及尧陵 2006年被确定为“国保”单位,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平阳即为尧都这一史实,同时也极大支撑了帝尧生于平阳、定都平阳、建功立业在平阳这一史家成论。 


帝尧虽有出生与建都之地,但作为上古时代先进文化代表的尧文化,却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尧文化的核心精神早已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认识尧文化、弘扬尧文化、对于“三个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一) 帝尧与“三皇五帝”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出生、生活于古冀州的中心地域平阳,即今临汾一带。根据记载,帝尧是帝喾的儿子,为黄帝的五世孙,其母亲庆都,姓伊氏,为炎帝族陈然氏的女儿,因此,尧身上流趟着炎黄的血脉,是真正的炎黄嫡裔、龙的传人。 尧之前只有黄帝子孙,炎帝子孙,帝尧是炎、黄两个部落联盟的结晶,是第一个炎黄之子。为何说尧是“龙的传人”呢?一是根据战国时魏人《竹书纪年》一书记载:“母曰庆都,生于窦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彩,鬓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大意是说,尧母庆都在河边遇到一条赤龙,龙在空中绕船舞动,感而有孕十四月生尧。二是陶寺出土出龙盘,这是帝尧的图腾。 


帝尧 16岁被推荐为首领后,他以平阳为中心,统领各部落,凿井耕田,普及农业,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格局;他观测天文、钦定历法 (当时制定的是太阴历,一年 365天,还创立了闰月制度), 推进早期的农耕;他设立华表,实行禅让,开启了最早的民主政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其中,钦定历法普及水井属于古老的科学,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属古朴的民主,因而帝尧被誉为科学的先师,民主的先导,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这样盛赞尧的勋绩:“大哉,尧之为君!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司马迁对尧的评价是,“尧之为君也,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三皇五帝”既是对夏朝以前历史的一个笼统称呼,同时对指当时实力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三皇五帝”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一为“神人说”,“三皇”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而“五帝”则是指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二为“部族说”,“三皇”指上古时期三个先进的民族,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低,而“五帝”则是指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三为“道德说”,认为“三皇以治道,五帝为德化”,“三皇”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而“五帝”则是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三皇五帝”的定义还有几种,但不论哪一种,帝尧始终都被排在五帝之中,由此也可看出,帝尧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尧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当代价值 




尧文化是“唐尧文化”简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尧文化是指上古时期,帝尧带领先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经济方面,包括当时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畜牧驯养、衣食住行以及经济制度等;在政治方面,包括机构设置、官员任选、军事运作、刑法设立等;在文化方面,包括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礼仪教育、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天文历法、科学技术等。 


狭义的尧文化,是指以唐尧为思想核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它以尧政为基础,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是我国最早形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因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的总根源。今天讲的弘扬尧文化,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尧文化。 


尧文化的核心精神被概括为“揖让之德、和合之道、询谋之风、节俭之行、则天之治”。“揖让”即以社稷万民为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尊重人才,访贤让位;“和合”即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以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询谋”即每遇重大事情,都要发扬民主作风,广泛征求意见;“节俭”即是不求锦衣玉食,不讲排场阔气,生活上唯求简朴,办事上讲求实效;“则天”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珍惜民力,不误农时,使万民安居。这些思想品格,特别是和合精神,由帝尧发扬光大后,成为炎黄文化的一个主要支系,长期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道德标准。和合之道不仅成为影响统治者的一种行为手段和领导艺术,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道德取向和处世精神。 


作为上古时代先进文化代表的尧文化,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价值。从弘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中华文化追本溯源,是上承伏羲 、 炎黄 、 尧舜 、 夏商周而来的 ,但尧之前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而《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中有《尧典》《禹贡》等典籍,不仅记载了尧舜禹的政治活动,而且保留了当时天文历法水利等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这就使尧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观念文化形态的发端。特别是尧舜亲睦九族 、 协和万邦的和合思想,经后世不断发展,渗透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核心精神,成为东方文明的精髓。总之,尧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可以从那里找到源头,因而我们可以说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再从寻根方面来看,尧作为第一代炎黄子孙,他身上流淌着炎黄的血脉,追溯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发现, 尧 伊祁 伊 阿 衡 祁 陶 唐 杜 隰 士 刘 李 隋 范 黎 冀 红 金 宿 粟 祝 房 朱 张 丹 狸 傅 路 御 蔷 扰郭等姓氏都是尧的后人,再加上舜禹及其辅臣契、伯益、后稷、皋陶等后裔的姓氏,囊括了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为为世界各地华人提供了寻根祭祖的依据,这一点不论对凝聚民族精神 、 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还是发展文化旅游事业 、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尧文化”与临汾文化强市战略 




临汾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28处。但这种区域文化的资源优势要转变为文化优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把临汾建成文化强市,临汾市委、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作出了《临汾市文化事业发展三年(2003——2005)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的战略步骤,2005年11月,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的意见》,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文化品牌建设上缺少龙头,各自为政,给人的感觉是每个县(市)都在宣传推广各自的“小文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临汾根祖文化的核心——尧文化。 

临汾的区域文化,除了尧文化以外,主要还有丁(村)陶(寺)文化、晋文化、黄河文化、荀子文化、根祖(移民)文化、戏曲文化、晋商文化等,这么多的“文化”,如果各自为政、四面出击,势必分散力量,不能形成拳头,难以在全国打出的品牌。因此必须对区域文化进行系统整合,并大力推广,这样才能将文化资源大市,变成文化强市。为此,我们应努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树立尧文化在区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进而确保“尧都平阳”在全国的权威性。目前,学术界对“尧都平阳”基本没有争议,但“帝尧故里”却有十多家在争,而且争抢异常热烈。主要有:山东 的菏泽、定陶、曲阜,河北的顺平、唐县,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源、常德,山西的长子,江苏的金湖、高邮等,都加入了这场“帝尧故里之争”。特别是江苏高邮,高调出场,还举办了“ 2007高邮尧文化发祥地高层论坛 ”。他们组织专家,提出了“尧文化圈” 、“ 尧文化飘移”说,以尧文化发祥地多元,否定尧生平阳,证明尧生高邮。《人民日报》在 7月13日和16日两次发表文章,对争尧现象进行解读,不少网站纷纷转载。应该说多处争尧对弘扬尧文化是有益的,但如果真被别处争去了,那我们就有愧于先祖帝尧了。 此外,河北唐县,早在 2000年就建起“唐尧文化园”,山东菏泽也有学者提出,把尧舜文化产业作为其“突破”战略。因此我们应组织专家学者,打破狭隘的县域地方观念,以临汾尧庙、尧陵为核心,将襄汾“陶寺文化”、洪洞羊獬、历山“接姑姑、迎娘娘”民俗以及有关伏羲女娲等上古时代传说进行整合,同时对霍州、浮山、古县、翼城、蒲县、吉县、隰县的尧文化遗迹传说等,进行有机整合,集中力量,共同打造尧文化这一品牌,形成临汾文化软实力,从而达到“知中华者知尧文化”、“知尧文化者知临汾”。 


第二,进一步加强尧文化资源管理和产业开发工作。由于尧文化的研究、管理、开发以及对外宣传等涉及多个部门和县(市、区),因此必须尽快组建尧文化开发管理专门机构,对全市尧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 目前应把帝尧故里的研究和宣传重点抓起来 )。目前我市虽已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但还没有正式编制,没有专职人员,职能还不够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可将这一机构设为正县级建制,由市政府主管,从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通过开发尧文化,带动全市旅游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在全市党校、干校及大、中专院校开设尧文化课程或讲座,普及尧文化知识。文化是一个地区与其它地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临汾区域文化的核心就是尧文化,因此要大力宣传普及,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临汾市委党校已在县级干部班和中青年干部班开设了《尧文化与临汾文化建设》课程。今后应在此基础上编写统一的尧文化教材或讲义,进行宣传普及,并把尧文化知识作为结业考试以及干部任用考试内容之一。 


第四,以“中国·尧文化高层论坛”为契机,打造好弘杨尧文化工程。临汾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将于 2007年12月14日在临汾市举办首届“中国·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临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繁荣临汾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尧文化为龙头的根祖文化是闪烁先进文化光芒的临汾特有的文化资源,要依托临汾在尧文化的发源与传承中不可动摇的、在时空和地域上的主体地位,搭建宣传尧文化的平台,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形成品牌,产生影响,从而全面推进临汾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应设立全国性的尧文化贡献奖,以奖励在尧文化研究、普及、宣传等方面成就突出者。 

第五,尽早筹建尧文化的物质载体 ---尧文化博物馆,以集中展示尧文化、宣传尧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建设尧文化博物馆,将散落各地的文物资料统一管理陈列,对提高临汾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容再拖的大事。考虑到资金筹措问题,我们还提议将尧庙景区新建的华门改造为尧文化博物馆,这样一则可以节省一大笔建设资金,同时还使尧庙景区更加统一和完备,充分体现尧文化特色。 


第六,努力办好国际化大型祭尧活动。临汾早在北魏时就被定为祭尧之地,直到清康熙帝巡行平阳,仍诏修尧宫,并确定每年 4月28日尧帝诞辰,举行祭尧大典。临汾自1999年开始新的祭尧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根据临汾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意见》规定,从2006年起“积极筹办国际化大型祭尧活动,达到山东祭孔、陕西祭黄帝的水准”。我市近年已成功举办了侯马“一节两会” 、安泽荀子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特别是今年4月,中国洪洞寻根祭祖大典的成功举办,为下一步举行大型祭尧活动,进一步整合、弘扬尧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投资 1000万元的尧陵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这是“30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前不久《中国尧帝陵总体规划整体规划》也已通过专家评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尧陵全部工程的竣工和大型祭尧活动的成功举行,必将极大地推进尧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必将极大地推进临汾“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获"临汾市尧文化研讨会" 一等奖, 观点被<光明日报>摘发.全文在<人文科学>、<临汾政协> 第1期、<尧文化>第3期、<尧都文化研究>第4期、 <平阳方志>\  <三晋文化研究会刊>\《山西党校报》等发表。

作者:  石耀辉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尧庙历史沿革

下一篇: 民间传说中的尧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