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裔孙刘累迁居鲁山成为刘姓始祖。刘累是帝尧之子丹朱的裔孙,出生时有纹在手曰“累”,故名刘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等均有刘累迁居鲁山的记载。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代第13位帝王孔甲赐为御龙氏。雌龙死,烹之以食夏后。夏后嘉其味美,继而再求,累惧,就从偃师缑氏迁至鲁县,居住在邱公城。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到商代,刘累子孙仍居鲁地,更号豕韦氏。到周代,复改为唐公。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阳者为唐侯,以奉尧祠。刘累及其后裔即所谓御龙氏、豕韦氏,也就是《左传•昭元年》所谓“服事夏商”的唐人。4000多年来,刘氏后裔,枝繁叶茂,如今遍布天下,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大姓之一。
刘累在尧山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尧祠。公元110年前后,东汉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远世则刘后甘厥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后汉书•郡国志》载:“鲁阳有鲁山,有尧山,封刘累,立尧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清代著名学者武亿主编的嘉庆《鲁山县志》地图上标明“尧山”的位置,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石人山位置完全吻合。
鲁山历史上人才辈出。由于刘累家族迁居鲁山,在尧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的直根上繁衍出灿烂的鲁阳文化,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学创始人墨翟。他继承尧文化中的敬贤、仁爱等思想,提出尚贤、兼爱、节用以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主张。唐开元年间,鲁山县令元德秀为官清廉,诚信化民,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深受人民爱戴。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前设舞台,命三百里以内州县官吏带艺人献歌舞。许多刺史、县令都百般取悦皇上。怀州刺史车载歌女数百,身披锦绣,所献节目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而德秀只带民间歌女数十人,在玄宗面前不阿谀奉承,只演唱他自编的《于蒍》歌,反映鲁山地僻土瘠,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现实。玄宗听罢,赞扬《于蒍》为“贤人之言”。郡州官吏为此免除鲁山不少赋税徭役。民众修建琴台,纪念他的功德。孟郊写诗称赞他“言从鲁山宦,尽化尧时心”,“竞来辟田土,相与耕山岑,当宵无关锁,竟岁饶歌吟”,充分肯定其效法尧舜的德治和善政。唐代诗人元结,受学于宗兄德秀,官拜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他为政清廉,任道州刺史时,“免徭役,收流亡,民乐其教,立碑颂德”。其文章道德,名垂青史。宋代抗金名将牛皋和明代抗倭英雄赵琏,亦为后人所敬仰。(胡吉祥)
来源:临汾公共文化资源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乔忠延漫话帝尧之一:走近帝尧
下一篇: 尧王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