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是上古时贤名仁德的君王,后人曾将之尊为三皇五帝当中五帝的一位,因而又有帝尧之称。但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经过探究认为那时他只是个部落联盟的头领,可以称为大王,也可以视为酋长。就是这位大王,或酋长,带领先民在平阳,也就是今日的山西省临汾市定居后,钦定历法,推进了农耕,凿井取水,扩大了居住群落,形成了城市的雏形。由农耕的发展,带动了文明的进展,拱围在平阳周边的各个部落演进成了一个个地方性的小国,简称方国。至于这个都城如何形成,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
苏秉琦先生又指出:“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这里,他明确将帝尧的都城锁定在晋南一带。如果我们再要问,尧都在晋南何处?对此,东汉学者应劭作了明确答复。他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尧都也,在平水之阳也。”平水之阳,即为平阳。
平水又名平湖,即在晋南。逶迤的吕梁山纵贯山西省南北。南部这段,又以姑射山相称。姑射山东麓有一汪清亮如镜的湖水,就是平水。到了清代,被知府刘启请来主修志书的孔尚任面对平水仍然诗情荡漾,禁不住吟道:“一泓青碧在云根,鳞甲消沉失旧痕”。平水在这块土地上亮映了数千年。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因而帝尧在平水之北打造出的城市,就叫做平阳了。而且,尧都平阳之说,早已成为史家学人的公论。唐朝柳宗元在《晋问》中写道:“三河,古帝王之都焉,而平阳,尧所理也。”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未能涉及帝尧时期的事宜,可能甚以为憾,因之在《稽古录》中他明确记下:“帝尧,祁姓,曰放勋,帝喾之子,初封于陶,后改封唐,故曰陶唐氏。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都平阳。”大量的史书资料都记载尧都平阳,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关于尧都为什么又会派生出其它说法?
我们先看山西太原说。此说的依据是东汉学者郑玄的说法:“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处,此后乃迁河东平阳。”这个说法显然是把两个晋水搞混了。太原有晋水,平阳也有晋水。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指出:“平水即晋水。”《水经注》也指出:“平阳城西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由此可知,平水亦称晋水,平阳也就有晋阳之称了。对于这个问题,大学问家顾炎武先生曾做过考证。他晚年定居曲沃,完成了《日知录》。他指出:“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城在平阳翼城县。”“北面距晋阳七百里,即后世迁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皆戎狄之地,自悼公以后,始开悬邑。”虽然他是考证晋国旧地,却也清楚说明了尧都不可能居于今山西太原。
再看河北唐县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王大有先生,他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写道:“帝尧约在公元前2357年职能王位,国号陶唐,都平阳,在河北灵山之西,阜平之东,平水之北。平阳取名,为平定天下义。”后面他又指出:“……暴雨连绵不断,华北平原一片汪洋,海水漫过了白洋淀、滹沱河、潴龙河、滏阳河,河水暴涨,威胁着尧都。帝尧迁都行营……经平山——井陉——娘子关——阳泉——太原——晋阳——祁县——霍太山——都平阳(临汾东)。最终他还是认定尧迁都平阳,并注明山西临汾。
至于尧都的其它说法,立论更为缺少证据,不必再为之饶舌了。总之,尧都虽然是上古之事了,但是历代史学家都关注它,写照它,因而留下了千古成论:尧都平阳。当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它,探讨它,众所纷纭正是大家关注的表现,相信经过探讨考究,都会将认识统一到成论上来。 (乔忠延)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尧王故里的尧文化研究
下一篇: 尧帝在霍州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