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尚书》与孔子
二、 祖述尧舜,推行大道
子是尊尧舜之法,守文﹙王﹚武﹙王﹚之章的,是尧舜之道的继承者和发挥者。在《论语》第二十专门是一章《尧曰》,来点出尧之德政,“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在“孟子序说“里,朱熹更说的明白,“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清楚的指明了他们的祖述脉络。 那末,孔子祖述尧舜什么呢?让我们在尧典里寻找一下就明白了。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是说以德治天下,使九族和睦。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使九族团结和睦,互相为善,建成和睦友好的大团结的国家。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给人们以安定生产和生活的规律和规矩,让人们科学有序的生产生活,求得社会的和谐安定。
尧想託位,有人举其子丹朱,“尧曰,嚣讼可乎”?说他言不诚信,又有人举共公,“曰,象躬滔天”,说他貌似恭敬,花言巧语,阳奉阴违,骄傲无物。反映了选贤任能的思想。
“敷奏以言,命试以功”,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以考察实践为实。
“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sheng,过失]灾肆赦,怙终贼刑”,建立严格的以仁政和教育为主的以人为本的法律制度,使人们自觉遵守,使社会得到安定,生产得以发展。
等等……,孔子将这些精髓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大道”,用以教化,可谓用心良苦矣,孔子是尧舜大道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者,即宗于尧舜者。
有学者总结三王(尧舜禹)之道说,“亲亲尊尊,文质彬彬,有上有下,知人知天,危微精一,允执厥中,明于人伦,关切政治,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也有学者将之总结为不过一个“中”字,说,“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由远及近,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上下贯通,内外圆融”。依愚拙见,用现代话说,是否可是,“以德行政,九族相安,以民为本,礼让为先,重教宽刑,举人为贤,和谐共进,继承发展”。如果再精炼的话,可用“和协、人本、科学、明德”来概括,不知当否?
“尧文化”的概念,提出来已经有年了,研究了也有年了,但是,迄今尚无统一的简练而概括的语言,能将之用几句话总结出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仍然莫衷一是。上列学者们的总结,尽管属一家之言,甚至可能是失之偏頗,但毕竟是开了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未必不是好事。
三、 孔子之大道
时代精神,打造出他推行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简单说就八个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个精髓的核心就是“仁”,仁{人}为本,仁就是“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对爱人的意思进一步解释说,“无恻懚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有此四端,产出一个信字来,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字真经。五字真经的核心是仁,具体表现在对父兄的孝梯;对朋友的诚信,对国家的忠贞,对普人的爱心,这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尊卑等级分明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亲亲、尊尊的等级为立法,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更重视人治。这个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确立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策以来,虽经唐宋明清以来的或强调或删削,甚至杂入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兼有佛道理念的唯心主义思想和明代王阳。 (陶富海 秦月盛)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