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味儿”十足的农家乐

2014-06-15 22: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51岁的于凤英是永和县阁底乡于家咀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从他家到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仅有4公里。今年,他在阁底乡政府的帮助下,经营起了农家乐。在这以前,看天吃饭的种地日子缺少保障,这条出路让他和乡亲们都多了一份收入。

“放羊的拾柴火,两不误”,现如今,他在种着西瓜地的同时,兼顾家里的6孔窑洞,为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食宿。从远方来的都是客人,虽然住的不是五星级酒店,但是总想让他们住得舒服,吃得实在。”苦苦菜、榆钱不烂子等地道的永和饭让前来游玩的人赞不绝口,典型的黄土窑洞更是让游客可以进一步体会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走进于凤英宽敞的院子里,6孔窑洞排成一排。窑洞内都用白色涂料粉刷得焕然一新,土炕上放着白色的被褥,既有原汁原味的土炕炉子,也有现代化的家具。在厨房里,炉子只是在冬天才会派上用场,平时做饭都使用液化气,没有了柴火和煤炭的燃烧,屋子里干净不少。

据于凤英介绍,整个于家咀村共有400余人,90余户人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大部分中年人都外出打工。他的大儿子目前在永和县的一家宾馆当服务员,每个月可以领3000元的工资,每逢星期天或者节假日就会回家看看孩子。

在与于家咀村隔河相望的 陕西省,那里的农家乐起步较早,现在已经趋于成熟。于凤英听外出打工的人说,那里一盘凉拌苦苦菜标价37元,这在他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只是往菜上撒点盐,倒点醋,苦苦菜就是自己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别说是37元,就是7元钱我都觉得贵,咱村里人要凭着良心做买卖。”凡是来到于凤英农家乐居住的游人,他都会和妻子、母亲一同掌勺,不仅要有乡土风味,更要适应来客的口味。每顿饭都是让客人吃饱为止,吃好才满意。

据了解,早在1936年中央红军东征期间,在永和与敌激战数十起,歼敌千余人。

毛泽东在永和境内工作和战斗了13天,路经永和40多个村,行程100余公里。回师时,毛泽东在阁底乡东征村居住,从于家咀渡口顺利西渡,胜利完成了东征的战略任务。

从起初的东征渡口,到后来的典型农村,现如今于家咀村人凭借着临近黄河的优势,希望在经营农家乐的这条路上过上富足的生活。

除了于凤英家的窑洞,其他村民家中的农家乐也颇具特色,在游客临走时,淳朴的村民还会让他们带上村中的特产,并多加嘱咐。

由于缺乏经验,诸如厕所、电视等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但在于家咀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过上殷实生活指日可待。(张蕴强 弓佩玉)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