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前行,两旁葱郁的树木随处可见,透过车窗,记者看到周围山坡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鱼鳞坑,一棵棵拉枝呈伞状的枣树苗……红枣经济林已成为永和农民的摇钱树,它绿了荒山、美了环境、富了农民,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64岁的李培福是永和县打石腰乡河浍里村的村民,他们家种植了30多亩枣树,其中有3亩进入了“千亩示范园区”,红枣的价格分成了三个类。“今年,我家进入示范点的枣子一定能买到25元到30元每斤,二类的也就是10元到15元,这第三类也就是一些个头比较小的枣子,价格当然也最便宜,卖2块钱一斤。如果按照以往的价格来算,一斤能卖到15元就算好的了,按照今年枣树的管理和技术的运用,今年价格估计会翻倍。”在红枣管护上,永和县采取政府扶持、专家指导、现场培训等办法,帮助农民对红枣树进行科学管理,使全县的红枣瓜果面积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多年来,该县将红枣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当地红枣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产量不断上升。
为了改变农业产业发展有规模无效益、有数量没质量的难题,今年,永和县大力实施科技富民、扶贫攻坚,加大对经济林红枣科技管护。在去年年底,县里与省农科院积极沟通、联系,建立了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省农科院把该县确定为省内唯一的院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在全县建设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农民培训三大基地。抓好精品园区建设,每个乡镇都要立足本乡镇实际,建设一个千亩以上的连片干果经济林科技示范园区。同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建立网络化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农科专家、永和“土专家”对农民服务“零距离”。
县政府资金扶持300万元,用以经济林管护,引导成立了永和县红枣产业协会,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永和县经济林管理中心。每个乡镇选定了千亩管护示范园,每个村委确定了不少于100亩的管护示范基地。引导枣农由规模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真正向管理、向科技要效益,将现有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真正使枣农增收致富;省农科院红枣专家指导、培训思路是“三个基地建设+一个培训”。配合省农科院专家,加强科技投入,搞好“三个基地”建设。根据专家指导、培训工作思路计划,今年该县将建设老枣树更新复壮基地、中幼树嫁接换优基地、新品种引进密植枣园建设基地。目前,前期工作都以基本完成,正在平整土地、搞预整地工程;通过县政府与省农科院“结对子”,省农科院红枣专家从今年年底开始,分四批次来永和县蹲点,巡回各示范园、各村委管护基地进行实地指导、培训。从枣园冬春季管护技术到枣树春季修剪、休眠期用铁丝钢钉拉枝技术……目前,通过专家指导、培训,管护专业队与枣农的配合,各示范园、管护基地春季修剪已接近尾声。
县政府聘请国家红枣管理知名专家教授,根据枣树生物学特性、物候期,采用实地授课,现场指导与枣农互动的形式巡回南庄、打石腰、阁底的示范村进行培训。在管理修剪时,中心技术人员就修剪原则、修剪方法与重点村、示范户枣农在理论方面进行交流、沟通,又手把手在树上进行示范指导。在枣树管理当中,各乡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管护领导组,并确定林业副乡长常年主抓此项工作,三乡均不同程度地为枣农配备了修剪工具,并积极组织枣农进行枣树管护的科技培训。
各重点村、示范户经过一年的科技管护,取得了显著效果。阁底管护重点村东征村枣农刘致富深有感触地说:“东征坪里的枣树,多少年了,光长树,不结果,可今年经技术员手把手地跟蹲管理后,枣都把树枝压歪了,只要管理到位,枣树的确是摇钱树。”(记者 段小婷 李卫红)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坡头乡以活动为载体落实“定查评”工作法
下一篇: 坡头乡立行立改事项获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