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雨林村圪洞深,一棵柳树遮半村”是永和县人尽皆知的一句俗语,指的位于阁山山脚的雨林村。
雨林村的圪洞很出名,它曲折而幽深,没有两三个小时走不完;雨林村的大柳树更出名,它矗立数百年,凝视着一代代繁衍不息的雨林人。
雨林是永和县第一大村,辖一个自然村,全村224户638人,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多达129户381人,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高达59.7%,远远高于全乡贫困发生率。
地处偏远深山的雨林村,沟壑纵横、崎岖难行,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缺衣少食、困境重重……这些天生的困难,阻隔了雨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昨天:过着“要啥没啥”的苦日子
天不亮起床出门,或挑起担子,或牵着毛驴,沿着蜿蜿蜒蜒的小山路走上好久……响在每天黎明时分的木门吱扭声、驴子嘶鸣声,是雨林人最熟悉的声音。祖祖辈辈的雨林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驮回一桶桶水,维系着日常的生活。
用水难——雨林村的生活用水要到深沟里去取。村里的老人刘久宏说:“驮水的这条小路,哪个雨林人没走过?水还不多,去迟了就没了,家家户户都是天不亮就起床驮水。”
“这还不是更难的。”他说:“天旱的年头,沟里水更少了。我们雨林人,夏天接雨水、冬天化雪水。”
用电难——过去的雨林不通电力。每到晚上,家家户户炕头上都摇曳着一盏煤油灯。孩子们趴在灯下写作业,妇女们凑到灯前做针线活儿,大人小孩鼻孔里都是黑。有的人家为了省点煤油钱,干脆不点灯,吃过晚饭早早就睡了。
行路难——出村的路更是制约雨林村的首要因素,一条条山间的小土路,蜿蜒且崎岖、狭窄且临渊,一不小心就会坠崖。走这样的路到县城得六个多小时,曾经有个产妇难产大出血,大家抬起人就往县城跑,走了不到一半,母子全不行了。
路不好,收了的红枣卖不出,即便来了客商,价格也是一降再降。雨林人起早贪黑地种点儿玉米麦子小杂粮,也得靠天吃饭,天一旱就减产。
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交通环境,雨林人走出贫穷、走出落后的希望何在?
今天:摘掉贫困落后的穷帽子
数百年前,先辈们为了抗旱,修建了三个泊池,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雨林人致富的梦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永和县委、县政府以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为目标,把工作重点下沉到贫困的农村中。来自市第二人民医院、永和县第二中学、阁底乡的“三支队伍”把雨林当成家,一心扑在了扶贫第一线。谁家有人需要外出看病,“第一书记”陈飞和队员张杨军主动联系医院、医生;队员马峰和冯文平驻扎在村里,村民的大事小事,一声招呼马上到场,谁家净水器漏水、手机交医保不会操作等小事都管。前段时间,村民李三贵的母亲去世,队员们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李三贵感动地说:“非亲非故的这样帮忙,我认下了你们几个好兄弟。”
脱贫攻坚步步为营,惠民政策项项落地。近年来,雨林村有37户安装了个户光伏,户均收入6000元左右;安装了集体光伏,村集体经济于2017年实现了“破零”,2018年收入达到31.8万元;用集体收入安置了一部分公益性岗位,村民们用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时,还领上了工资。
在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时,国家给雨林拨付了50万元用于养牛,带动了12户贫困户;生态补偿金近两年共计退耕1400多亩,205户受益;县里给雨林栽了692.3亩苹果树,受益达到220户;许多村民在华龙果业公司打工,学到果树管理技术的同时还挣了工资。
去年天旱,粮食收成不好,村民的实际收入怎么样?村“两委”想了个办法,开展了一次奖励活动,号召村民自己测算、工作队核实,对人均收入上万的家户颁发奖状、奖品。
贫困户刘俊喜两口子在华龙果业公司打工,每年能挣5万元,儿子在外面打工也能挣5万多元,加上政策补贴和光伏发电8000元,人均收入达到3.6万元;村民李真祥两口子也在华龙果业公司打工能挣5万元,儿子和女儿在外面打工能挣7万元,再加上李真祥抓蝎子和打酸枣卖的5000元、政策补贴的3000多元,他们家人均收入达3.2万余元。
就连75岁的刘久宏也来领奖,有人笑问:“你的收入也能有1万元?”老汉说:“咋没有?国家给我的养老金、直补、退耕还林2000多元,光伏发电6000多元,虽然我儿子人口多收入少,但三个女儿给了我6000多元,我的收入比1万元还多呢。”一席话说的在场人都笑了,都说:“该给刘老汉发奖品。”
“第一书记”陈飞告诉记者:“全村224户,在外打工有173户,每户都有几万元的收入,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元。刘久全在西安开饭店,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李建平在县城开宾馆,年收入十五六万元,村民刘继红、刘继文在临汾开饭店,也能收入十来万元。”
明天:迎接美好富裕的新生活
驱车走到阁山脚下,能看到一个高大的门楼,上有两个金光闪闪的字:雨林。
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直行,路的一侧种满了挺拔的果树,路边上摆放着成箱成箱的苹果,红彤彤的苹果上,“大美乾坤,天下永和”八个隶体字非常醒目——这是来自阳光的馈赠。
雨林,依旧偏远,但不再闭塞、不再落后。它已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民刘俊喜说:“以前村里遍地牛粪羊粪,现在村里新修了广场,路两边栽起了绿树,村里的柏油路和水洗过的一样。”
刘久宏高兴地说:“村里修建了水窖,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就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老百姓也不用担心吃水问题了。”
水通了,雨林人再不用天不亮就起床担水了;电通了,大家晚上串门、谈笑、玩耍,村里一派生机融融;互联网通了,老人们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可以和在外地的儿女们视频聊天;路通了,平展展的柏油路面,还通了班车,四五十分钟就能到县城;村里还铺了7公里的田间柏油路,大型机械都能直达田间地头。
雨林村有了苹果深加工厂、农家乐小院、窑洞宾馆,也有了大泊池、二泊池、三泊池和关公庙等景点。雨林人不会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吃上“旅游饭”。
祖祖辈辈的雨林人有个梦,这个梦既是丰衣足食、不愁吃喝,这个梦也是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这个梦还是老有所养、家乡宜居。如今,都一一成真了。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