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实地调研看改革开放40周年临汾沧桑巨变

2018-12-15 09:04: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奋进的历程 壮美的画卷

——到基层实地调研看改革开放40周年临汾沧桑巨变

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综改办)课题组

  临汾市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下辖1区14县2市2个开发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8.15万人。近日,市委政研室先后奔赴吉县、乡宁县、安泽县、洪洞县、襄汾县、临汾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调研,切身感受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向纵深迈进的奋斗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谱写下气势磅礴的壮美篇章。

  经济——突飞猛进

  40年来,临汾市在农业转型、工业转型、现代服务业转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新驱动等方面成绩斐然。

  一个个苹果漂洋过海

  在高速奔驰的京广高铁上,“吉县苹果甲天下”的视频广告格外醒目。近年来,吉县苹果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吉县作为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享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历任县委、县政府发挥当地地理区位优势,久久为功谋一业,一任接一任“大栽苹果树”。八十年代创建样板,九十年代扩张规模,2009年至2012年为提质增效阶段,2013年起进入提质升级阶段。目前吉县苹果面积稳定在28万亩,总产量达到了22万吨,产值达到了10亿元。一个果园的年收入甚至超过了当地五六个公务员的年工资之和。“九万余人谋一果,七十二行得一利”。苹果产业的兴盛,带动了全县信息、餐饮、包装、运输等行业的大兴旺,财政收入上亿了,老百姓腰包鼓了,新农村建设生机勃勃。2018年8月,吉县成为山西省第一批、临汾市第一个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国定贫困县。

  一杯杯美酒香飘华夏

  乡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原来从事的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红酒产业,将戎子酒庄打造成了山西百强潜力企业。

  戎子酒庄所在地的黄土高原,被誉为“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目前发展葡萄种植基地5800余亩。酒庄引进了世界先进的酿酒设备,聘请了法国的世界顶尖酿酒大师,配套建设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窑洞酒窖,每年可生产中高档葡萄酒5000吨。戎子酒庄葡萄酒在德国柏林葡萄酒国际大奖赛(全球五大国际比赛之一)上荣获三金一银。经过多年发展,戎子酒庄被打造成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中高档葡萄酒生产、农业生态观光、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酒庄。

  一堆堆废渣变成水泥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襄汾县星原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星原集团作为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由低到高、资源吃干榨尽、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独到之处是,该公司把炼焦炼铁剩余的废料残渣作为水泥生产的添加剂,生产出一袋袋的水泥,年可消化100万吨矿渣细粉,生产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做到残渣废料100%的利用。襄汾县的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也被确定为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荣获省节能工作和蓝天碧水工程先进企业称号。该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忘转型发展,不忘反哺农业,不忘回馈社会,投资4.68亿元,建成了年产500吨葡萄酒的山西尧京酒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了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购物中心;还建成了南北全长近600米的丁陶风情街,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趟趟班列驶向欧洲

  2017年7月28日,随着一声长笛鸣响,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侯马方略集团陆港口岸出发,驶向德国慕尼黑,这是临汾市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

  临汾中欧班列自首列开行以来累计达到8列,居全省前列。通过中欧班列出口的商品最终到达欧洲,特别是山西华翔集团生产的白色家电零部件、压缩机类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等,随着中欧班列的出口,市场占有率达到多项全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纵观华翔2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加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活的灵魂。2017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山西考察期间,对华翔集团实行全员“双创”,人人都是创客,人人都是团队的“双创”经验进行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华翔的“工匠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而临汾中欧班列的货物全部是以华翔集团为代表的本地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的,具有国际产业分工优势的精密机械制造品。

  40年来,不管是襄汾县、吉县、乡宁县的发展,还是我市中欧班列的开通等,都只是临汾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临汾市GDP总量从十亿到百亿的跨越,用了16年时间,而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仅用了15年时间。1978年,临汾市GDP总量仅为8.4亿元, 2017年,全市GDP总量达到1320.1亿元,是1978年的15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6%。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4.82亿元,比1978年增长2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9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7.09亿元,增长了102倍。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1亿元,是1978年的200倍,年均增长14.6%。对外贸易不断突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功能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689万美元,出口对象发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

  文旅——蓬勃发展

  40年来,临汾市探索文化传承的路径,把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把文化成果展示出来,实现了高雅与草根的共生,在文化功能的迭代与升级等方面成绩显著。

  一棵槐树庇佑九州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2018年10月17日,在9家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名单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赫然在列,由此临汾市诞生了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果把时间推回到四十年前,这里只是孤零零的三代枯槐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的寻根祭祖园已经由当初的占地三十多亩发展到四百多亩,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洪洞县坚持“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推动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转变,探索构建了复合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通过大槐树景区为龙头带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颗门齿震惊世界

  襄汾丁村,一处闻名世界的人类文化遗址,500年历史名村。1954年,我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三枚牙齿和半块头盖骨化石,证明“丁村人”是土生土长的黄种人,是介于距今六十万年的“北京人”和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之间的古人类,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驳斥了西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1978年我市建立丁村文化工作站,1985-1986年建立了丁村文化陈列馆和丁村民俗博物馆,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为在襄汾打造“最早中国研学旅行第一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值得骄傲的还有襄汾陶寺遗址。从1978年开始,经过40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兴建与使用年代距今4300-3900年。其中,发现的鼍鼓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鼓乐礼器,发现的铜铃是我国第一件金属乐器,表明了最早礼乐制度的形成;发现的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木礼器等。发掘成果表明,陶寺遗址是尧舜之都,中国的雏形,是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的实证之一,奠定了华夏的根基。塔儿山脚下,中国源头,文明根祖。

  进入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8全省旅发大会在临汾举办,给临汾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临汾市着力转化文化和资源优势,打造黄河、根祖、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精品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把“中国根·黄河魂”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品牌。

  值得称道的是由临汾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考古晋国》第一季《发现晋都》,于1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进一步宣传推介了临汾的文化和旅游。

  社会——繁荣昌盛

  40年来,临汾市以民生保障为重点,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城乡面貌、基础设施等方面成绩突出。

  一座座高楼造福百姓

  改革开放前,襄汾县人居环境可以用一个顺口溜来形容“土坯房、污泥路,鸡窝猪圈到处是,煤堆柴火堵满路,不通电挑水吃,看个电影出村去,买个商品得排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过县委县政府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2014年又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四大工程”,通过项目撬动、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值得夸耀的是,2016年襄汾县城存有的8000套商品房全部售完,出现买房还需摇号的现象。

  一座座公厕美名远扬

  2018年1月8日,全国首座公厕文化馆在临汾建成开放。2008年,临汾市从4座公厕起步,拉开标准化“公厕革命”的序幕,到如今,临汾市新建360多座公厕,全域解决“如厕难”,“一厕一品”“一厕一型”“一厕一色”“一厕一象”,临汾市民享受到了如同星级宾馆的厕所服务。

  2010年,临汾公厕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公厕建设领域率先获此殊荣的城市;2011年,临汾市应邀出席第十一届世界厕所峰会,向世界各国推介临汾公厕模式;2012年,第九届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颁奖大会在迪拜隆重举行,临汾捧回中国唯一进入“全球十佳”的国际大奖,这是中国公厕首次登上国际荣誉殿堂,也是联合国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第一次对公厕设施颁发的国际大奖,临汾公厕为国人赢得大国尊严。

  其实,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一城三区”城市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30.4亿元,是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9倍。2017年末,市区新建立交桥6座;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787公里,全市境内高速公路达到518公里。铁路步入高铁时代,大西高铁纵贯山西省南北,途经临汾市142公里;民航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1月,临汾民航机场正式通航,截至2017年末,临汾已开通民航线路7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4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60元上升到2017年的288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7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42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总额不断下降,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居民家庭富裕程度不断提高。

  生态——逐步向好

  40年来,临汾市在生态方面,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临汾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人们期待更多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盼温饱”到“盼环保”,“求生存”到“求生态”等方面成绩非凡。

  一花一松布满沟岭

  走进安泽县,黄花迎春、绿荫护夏、红叶映秋、松柏伴冬。尤其是连翘,在安泽境内分布甚广,野生连翘面积150余万亩,年产量达4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素有“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之美誉。2012年起,安泽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集观光、旅游与连翘茶制作为一体,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狠抓招商引资、龙头带动,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山西安泽禾清源发展有限公司年产连翘茶叶可达5000公斤,其中绿茶、红茶每公斤售价1200元,黑茶每公斤售价560元,年可创收80余万元,这只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县40年来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1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6.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62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2.14亿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安泽人始终不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早在建国初期,安泽森林覆盖率仅为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从1958年起,安泽人民就“年年植树,岁岁造林”,当年周恩来总理就代表国务院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称号授予安泽县。多年来,安泽县21任县委、县政府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全县国有林面积由1978年的43.17万亩增长到2017年的1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4.65%增长到2017年的45.44%。全县形成了山山披绿装、沟沟流清水、高山青松戴帽、半山刺槐缠腰、深沟花果飘香、四旁杨柳斗娇的良好生态环境。2018年安泽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

  一水一带锦绣两岸

  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始建于2009年,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目前临汾市最大、最集中的公共文化生态休闲场所,同时也是市委、市政府下一步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景区具有亲水性、生态性、人文性三大特点,呈现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优美景观,为临汾的生态带、旅游带、产业带、城镇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到2017年末,全市市区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2.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3平方米。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68.4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5平方米。

  启示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6个县(区)的调研情况就可以看到临汾40年来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40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临汾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取得的;是在市人大、政协的大力监督支持下,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推行“法治临汾”建设取得的;是英雄的448.15万临汾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的新家园,勠力同心、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团结奋战取得的。

  二、探索创新是核心驱动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观念转换、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一代又一代的临汾人面对改革向何处发展的困惑时,在党的领导下,勇于自我革命,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凝聚发展共识之后靠着“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和魄力,靠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严谨与务实,靠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与坚持,走出了一条有临汾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径。

  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力量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和创造力。事实证明,以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改革就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能够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临汾市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的成绩,一方面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就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民创造了历史,临汾的明天会更好。

  (执笔人:张建山、乔国强、李慧聪、项辉、马若云、邓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