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40年革故鼎新,40年春风化雨,40年沧桑巨变,40年长足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临汾人的文化活力与创造力,为临汾文化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这40年,是临汾文化发展最迅速、成果最丰硕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十大工程为带动的十大文化建设方略,并将文化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品牌培育成效显著、遗产保护步入规范……
保护与挖掘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荣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临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尧文化、晋文化、移民文化、根祖文化、民俗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系列平阳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尧、舜、荀子、庄子、师旷等先贤在这片圣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市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强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启动了“平阳记忆”和“印象临汾”两大文化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活起来、兴起来。
2017年7月,我市正式启动“平阳记忆”文化工程,首批启动项目共有5个类别46项内容,并组织10个团队创作编撰了《尧文化卷》《晋文化卷》《根祖文化卷》《黄河文化卷》《民俗文化卷》《非遗瑰宝卷》《文化艺术卷》《山水名胜卷》《红色文化卷》《国宝文化卷》10卷系列丛书。
市文化局负责“平阳记忆”文化工程2大类9个项目的分类、调查,深入挖掘,补充完善。作为国宝记忆的《赵城金藏》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原版复制项目,2017年4月14日,如期举办百卷《赵城金藏》回归广胜寺捐赠仪式系列活动。2017年12月13日,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和市长刘予强分别代表双方在国家图书馆签署了《关于加强临汾文化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12月3日,我市从国家图书馆提取回《赵城金藏》最后一批131卷高清数据,至此,500卷《赵城金藏》复制数据顺利返回老家临汾。据悉,存于国家图书馆的4813卷中,剩余4313卷已被北京两家大型文化企业认领,其复制环节正在有效推进中。《赵城金藏》纪录片也正在拍摄之中。
2018年6月14日,作为典籍记忆重要成果之一的再版《平阳府志》(清康熙版)登陆新华书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该版《平阳府志》由戏曲名家孔尚任等编纂,文字高雅、内容丰富,为方志中的精品,且存世稀少,十分珍贵。
此外,《临汾非遗图典记忆》《临汾戏曲音像第二辑》《晋南威风锣鼓曲谱大全》的出版,《蒲州梆子传统剧本》15本700余万字录入数据库等等这些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重大举措,使更多临汾人的文化记忆被唤醒,既增强了全社会成员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彰显了我市“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和无形文化潮水的奔涌向前。
2018年“印象临汾”APP的上线,使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临汾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作为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和践行者法显的故乡,临汾市成立了法显文化研究会,建设了法显文化馆,使法显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研究,为更多的临汾人铸精神之魂。法显文化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不仅为临汾市的文旅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更使得“印象临汾”这一文化工程得到提升。
开放与共享 文化服务惠及万民
改革开放40年,我市文化部门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普惠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40年,临汾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听地方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
“十二五”期间我市17个县(市、区)实现图书馆和文化馆全覆盖,196个乡镇全部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2961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市文化中心、美术馆、名人广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文化发展步伐加快,文化气氛愈益浓厚。市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全年免费开放,常年开设广场舞、蒲剧、眉户、二胡、钢琴、瑜伽等培训班。同时,市群艺馆还携手各县美术馆,与当地文联、美术家协会合作,各种展览接连不断。
汾河之滨、彩虹桥之南、祥云湖之北,一座造型古朴的文化地标建筑倚水而立。它就是集典藏整理和传统服务、数字化服务、远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临汾市图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后,这里将成为展示临汾本土文化的一扇窗。
2014年隰县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数字图书馆”推广平台、VR虚拟现实科技的引进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甜甜姐姐讲故事”少儿阅读品牌的推广,更是在2017年获评“全民阅读优秀推广项目”“中国图书馆最美故事之优秀服务”。
随着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免费送戏下乡、公益电影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临汾东西两山贫困地区农村家家户户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加快推动了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群众也能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1980年,彩电开始进入临汾并逐步普及。1984年,临汾第一座电视台——原县级临汾电视台诞生,这一时期,临汾各县(市、区)的有线广播站也先后改为调频发射。20世纪90年代,临汾有线电视台成立,临汾广播电视台也有了直播节目。原县级临汾市广播电视局所属广播电视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合并,统称临汾广播电视台,2001年更名为临汾广播电视局。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广播电视事业正在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2018年我市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全覆盖。一个有线、无线相结合,电缆、光纤、中波、微波、调频等多媒体混合覆盖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从2006年起,我市文化局放映队每年为全市2961个行政村每村每月放一场公益电影,为42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每月播放一场爱国主义电影。2017年“免费送戏下乡”列入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送戏下乡4000余场。2017年1月6日我市启动“周末剧场”戏曲惠民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戏迷观众无处看戏、看戏难的问题。2017年,“精准扶贫、文化同行”实现了吉县全县百姓不出村看上戏的惠民目标。
根植与发展 文化惠民多姿多彩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绝如缕,昔日的文化奢侈品变成如今的日常必需品,文化大餐接踵而来:风靡城乡的广场舞、精彩纷呈的民俗节庆、不同风格的展演展览、现场的名家名段、全民阅读的推广、群众自办的乐队春晚……从专业演出到百姓大舞台,临汾正在向文化强市不断迈进。
进入新世纪,临汾紧紧围绕惠民、育民、乐民,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类文艺演出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广场文化消夏月、五届“梨花奖”、三届锣鼓大赛、两届广场舞大赛,每年举办元旦、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以“五大文化”为引领的帝尧古都文化节、洪洞大槐树文化节、乡宁“中和节”、曲沃县六区四园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翼城古城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在着力挖掘和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以花为媒,古县牡丹花、吉县苹果花、永和槐花、隰县梨花、大宁桃花、安泽黄花等节庆活动,结合各县文化特色的县级品牌文化活动也已渐成体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3年临汾启动大美临汾·群众文化基层行,群艺馆30支馆办团队与文化志愿者走进敬老院、戒毒所、社区、农村、工地、厂矿,将一台台充满正能量的节目带给当地百姓。此外,安泽“乐在周五”、洪洞“魅力百村欢乐行”、吉县“小区大舞台”、曲沃县“百姓舞台”、蒲县“鹿山昕水颂蒲风”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的有效载体,是临汾让百万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大餐的生动缩影。
尧庙祭祀、蒲县“四醮朝山会”、洪洞“三月三”走亲、大槐树祭祀、乡宁云丘山寒食节、吉县人祖山祭祖、霍州火星圣母祭祀等等声势浩大、内容丰富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无不表达出临汾百姓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党和祖国的自豪与感恩,抒发着临汾人民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汾的豪迈情怀。
2007年,我市首次举办“共享知识,共建书香临汾”活动。近12年间,全民阅读活动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来临,阅读形式的多元化,社会力量的不断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不断迈向新台阶,阅读成为更多临汾人的文化自觉。
传承与蜕变 “非遗”焕发活力
改革开放40年,凝结传统、植根创造、面向未来的非遗,在临汾这片随便攥一把泥土都可以挤出文明汁液的黄土地上,经历了从衰落、保护、传承、转化、发展到融入现代生活的华丽蜕变。
近年来,我市通过非遗传承、文化挖掘、古建保护、社会公益、政策扶持等方面,传承非遗工艺、深化民俗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将临汾城市打造与文明传承有机结合,一步步奠定了临汾人民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临汾历史遗迹星罗棋布,3300余处文物古迹举世闻名;非遗蕴藏丰厚,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戏曲梅花之乡”“锣鼓之乡”和“剪纸之乡”等称号。在2009年启动的山西省非遗普查中,临汾发现的非遗项目信息资源达15000余条,为全省之最。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省级项目136项、市级项目300项、县级项目620项。并形成完整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认定和保护工作机制。
为让非遗“活”起来,自2008年起连续举办十届非遗文化宣传日活动。自2013年以来,我市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工作,对“非遗”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此外,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加全国性的各种活动,并将传承人的培养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2018年,为曲沃琴书、洪洞道情等8个项目申请到扶持资金122.6万元。目前,我市40余项非遗项目融入大槐树、云丘山、晋国博物馆等景区;较大规模的传习场所共有22个;翼城县将翼城花鼓与翼城浑身板列入学校日常课程,临汾可幻学校将蒲州梆子列为学生的日常课程,平阳木版年画项目入驻上海长宁小学、晋中晋华中学……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点燃了传承的激情,让群众享受到真正的民族文化风情,体验非遗文化精髓,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活态传承与固态传承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市仍有少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从2018年7月开始,市非遗中心首期开展“霍州三弦书”“浮山木偶戏”两个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作,650张图片的收集,16800分钟原始视频,20多万字文字、访谈资料,一步步扎实推进抢救性记录工作;《蒲州梆子腔》《翼城浑身板》《戏曲绝活展示》等节目的录制工作,使传统的戏剧、舞蹈、音乐和曲艺类项目的创作轨迹和艺术内涵充分体现;从“平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到平阳文化生态保护区(临汾市全域),由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一区两县扩充为全市17个县(市、区),全市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体性”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
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市取得立法权后颁布实施的首批地方性法规。《办法》的颁布实施,打开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创新与繁荣 文化产业阐扬光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文化产业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在临汾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临汾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稳步提高。据统计,全市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单位6486家,从业人员4.94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71亿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2013年增长了近3倍。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合作,文创产品开发有力。我市尚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赵城金藏》、陶寺龙盘、平水雕版、晋侯鸟尊、广胜寺元代壁画5个系列30余种文创产品,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部分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并开始带动临汾高仿复制、平阳麻笺、传统木雕、古陶烧制等行业的发展。侯马的青铜器仿造因为其独特的晋文化遗址,带动了地方仿古制造、古玩展销及青铜艺术制造企业的蓬勃发展,更奠定了临汾在全省乃至全国不可动摇的古文化地位。利用我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创作的动漫作品《大能人谢士美》《尧舜禹故事》《华表故事》《移民大迁徙》已创收近千万。
2008年1月1日我市第一家数字影院——星美科奥影院正式落户临汾,2K放映技术三厅三百座的规模在当时可与大城市影院比肩。2015年至2016年,国家采取“先建后补,先补后建”的政策鼓励各县建设数字影院。至2017年我市32家城市影院放映239720场,观影人次达222.7万人,年底总票房达6200万元。2018年我市新建10家数字影院,全市实现了百姓不出本县可看各院线同期上映的电影。
改革开放40年,我市传统文化产业在迎接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创造新未来中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目前我市共有实体书店264家、网上书店29家。从2016年起,以风入松为代表的教辅书类书店开始尝试转型。2017年,第三家风入松书店开业,一个以“购书+借阅+读书会+文创+咖啡”的新生派书店出现在大众眼前。书店为读者提供文化综合服务,形成主题互动空间,大大提升读者的愉悦感。
2013年以来,我市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网吧和KTV经营者向多业态经营方式转变,使网吧、KTV从单一的盈利模式,转变为收取多项服务费并存的优化盈利结构。截至目前,全市113家娱乐场所已转型升级79家,304家网吧中213家网吧完成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印刷业由国营印刷厂转变为现在的个体经营为主;告别了半自动的铅印、迎来全自动的数字化绿色胶刷。近几年,我市印刷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全国客户都可以在网上自主下单。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在探索中前行,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包容中前进、在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的同时,谱写了临汾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