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之临汾体育篇

2018-12-14 08:50: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40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临汾大地,临汾体育也趁势拉开了健身体育强市的大幕。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全市群众体育事业亦踏上了全方位改革优化调整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历任临汾市(地)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不断挖掘盘活体育资源,丰富赛事活动供给,竞技体育水平不断突破;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我市健身场地、健身路径、健身组织、健身项目、健身人群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全民健身和体育锻炼热情持续高涨;体育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势头良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更是发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号召。一项项改革之策,一宗宗开放之举,让临汾人民走上了全民健身幸福路,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体育惠民之利。

  基础设施换挡升级

  改革开放40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的体育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向往、追求到直接参与,健身早已不再只是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临汾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加,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适应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需求的多功能体育场馆,部分体育场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体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958年,晋南专区体委成立时,体育经费仅为3000元。1978年,全区体育事业费支出为34.6万元并逐年增加。至2018年,全市体育经费达到2400余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至1994年底,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的体育场地1367个。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临汾铁路分局建成临汾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可容纳3000人的体育馆——临汾铁路体育馆,被称为晋南一流。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增加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标志性体育设施为龙头、基层体育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全市共建有公共体育场馆21个,其中尧都区体育馆、乡宁县体育馆、蒲县体育馆3家大型体育馆,获中央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151个乡镇的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和2968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市健身步道21条,配备各级各类健身路径6862套,体育场地面积6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市有体育公园、县有体育场馆、乡有体育广场、村有体育路径”的新格局。

  2014年,临汾市汾河生态体育公园被评为“国家级体育公园”,年接待人数达千万人次,参加体育项目的人数达700万人次,体育设施功能充分发挥。

  2016年,市体育场进行改造,先后铺设了塑胶跑道,修建了周边配套设施,投资157万余元对篮球场实施了改造,足球场进行了人造草坪铺设。

  市射击飞碟靶场作为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射击飞碟项目比赛场地,标准化的飞碟靶场、射击馆、射箭场将为我市运动员提供更优越的训练场所。

  同时,围绕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县级社区“10分钟健身圈”为目标,我市加快市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市县两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了新发展。

  竞技体育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40年,历代临汾体育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运动员训练条件,逐步规范训练管理,竞技体育发展路上改革的主旋律愈发嘹亮,取得的成绩也愈发耀眼。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合法席位。临汾体育训练项目由此开始与奥运接轨。1984年9月,王茹科正式组建国际式摔跤队、女子摔跤队和中国式摔跤队,1987年组建临汾地区柔道队。这一时期临汾摔跤始终保持山西省国际式摔跤团体冠军,运动员在国内各级各类赛事中夺得冠军无数,奠基了临汾中国式摔跤、国际式摔跤、柔道、跆拳道、空手道事业。

  体育人才培养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只有历经岁月沉淀,运动水平才能不断提高。21世纪初期,为进一步推动体育强市建设,市体育局根据自身工作情况提出了“抓基层、打基础,上台阶、求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基层训练点的普及。2010年底市体育局将临汾三中、市网球协会、临汾搏击中心、侯马国力俱乐部、临汾少儿体操跳水训练基地、山西跆健俱乐部等6家单位确定为全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011年5月,临汾体校正式回归市体育局,回归后,为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由原来的中专变成五年制小班。

  2017年对于临汾体育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临汾男孩石磊成功登顶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临汾三中在全国健美操冠军赛暨联赛总决赛中获得8金1银3铜;我市运动员吴红桃获得全国青年柔道锦标赛女子78公斤级冠军;范勃辉与队友协力获得全国射箭分站赛(华北赛区)赛场混合团体冠军;陈晓东、王熙瑞分别获得全国竞技空手道锦标赛男子青年组76公斤级冠军和男子青年组76公斤级冠军。

  同年8月3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射击项目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我市运动员赵若竹以总成绩250.9环的成绩一举夺金,实现了我市竞技体育在全运会上奖牌零和金牌零的突破。状态爆棚的赵若竹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囊括亚洲气枪射击锦标赛获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冠军、个人亚军;国际射联世界杯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冠军、个人冠军;亚洲气枪锦标赛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冠军、个人季军;世界杯美国贝宁站10米气步枪季军。

  2018年8月20日,赵若竹在雅加达亚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强势领跑,以250.9环的成绩夺得该项目冠军,同时创造新的亚运会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一天上演的亚运会射击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决赛中,赵若竹与队友杨皓以492.5环的成绩摘得银牌,为中国射击队拿到第一张东京奥运会入场券。在雅加达亚运会柔道比赛男女混合团体赛中,我市运动员张雯与队友获得铜牌。

  同时,我市人才梯队建设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射击运动员苗婉茹,柔道小将吴红桃、跆拳道运动员邢佳妮、空手道运动员陈晓东和王熙瑞、射箭队小将范勃辉、篮球运动员张明敏,水球运动员郭奕亨、杨雪,都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中争金夺银。

  2018年8月,我市15岁的田径运动员孙婧入选国家冬训队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是继陈晓东、王熙瑞、赵若竹、张雯、吴红桃之后,我市第六位入选国家队的队员。

  群众体育重在参与

  改革开放40年来,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群众体育活动异彩纷呈,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体育健身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一场从赛场的“观众”一跃成为“主角”的变革正在平阳大地悄然兴起。

  2003年,我市迎来了首届全市运动会,这是撤地设市后举办的第一次综合型运动会,7个月的赛事是对各县(市、区)政治、经济、体育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大推动,也是展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次体育盛会。

  2013年开始,我市通过市、县联动举办春节体育健身大拜年活动,各县(市、区)充分突出地域特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展示活动,营造了节日气氛,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节日生活。

  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017年,杨氏太极拳协会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了17个县级分会和企业行业分会,做到了太极拳健身运动从市区向县城推进,从城市向乡村覆盖。全市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达4万余人。目前,我市先后成立了杨氏太极拳、乒乓球、洪洞通背拳等25个体育团体,17个县(市、区)结合地方需求和特色共有协会153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2146个,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762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形成健身站点网,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健身服务。

  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打造具有临汾特色的品牌赛事作为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和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开展了以“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共享青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尧王杯”系列活动。不断发展广场舞、体育舞蹈、健美操、门球、武术(通背拳)、太极拳健身气功等特色项目,扩大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柔力球、自行车、徒步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健身人群,大力推动网球、游泳、射击射箭、航模运动等具有时尚前沿和消费特征的运动项目。各县(市、区)共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群众体育活动达260余次。

  2018年我市举全市之力打造“有特色、高水平、专业化”的体育精品盛会,十项以“尧王杯”冠名的赛事规模大、影响广、群众参与度高,进一步打响了临汾“尧王杯”赛事品牌。十大赛事举办,共有1.7万名运动员参与,吸引7万人来到临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临汾十大体育赛事采取“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的全新模式,不仅将赛事办出特色、办成精品,还将临汾的地方特色、人文风情、文化基因注入赛事,赋予赛事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群众体育需求的增强和全民健身的开展,我市体育经营活动从2006年开始步入规范化运营,体育产业市场逐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市级审批和备案的体育经营单位有30余家,县级审批的经营单位有200余家,审批备案的项目主要有:游泳、滑雪、跆拳道、体育舞蹈、台球、乒乓球等。

  2014年,我市出台《关于着力培育十大体育产业园区(基地)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融成健身”体育器材制造园、华尧水上乐、汾河生态体育公园、襄汾东岭滑雪场等已初见成效,年总收入1880万元,年活动人次41万人次,极大带动了我市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

  2017年,“山西省冰上运动基地”正式落户临汾冰世界。这是全省第一家户外四季真冰场,集合体育运动、文化休闲、餐饮服务、儿童娱乐等业态资源为一体的体育文化旅游度假区。2016年12月24日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

  截至2018年,我市共有16家自行车俱乐部,自行车爱好者6000余人;瑜伽馆及瑜伽会所达到40家以上,瑜伽爱好者增加到上万人;跆拳道馆100余家,参与训练的人数达上万人……

  40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取得一系列非凡成就与重大突破,无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还是在全民健身领域,都迸发出巨大能量。改革开放改变了临汾,改变了每一个临汾人;体育使平阳古城充满了活力,平阳大地因体育迸发出蓬勃生机。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