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改革开放40年,一起感受大槐树人的“幸福时光”

2018-12-12 09:40: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12月6日,大雪节气前一天,朔风动起,透体凛寒。

  在洪洞大槐树民俗饭店三楼会议室里,却是一派温暖如春的景象:

  300多名身着工服的大槐树员工,正互递着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小纸条。真诚的微笑、礼貌的致谢,空气中弥漫着其乐融融的味道。

  “这是培训老师设计的‘爱的流动’环节,目的是增进彼此了解,发现身边同事的优点,并分享给对方。”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师希敏向记者介绍。说话间,又一张粉色小纸条递到了他手里。“幽默、乐于助人、超级奶爸,知己一枚!”读着俏皮的赞扬,师希敏腼腆地笑笑,距离“同根同心 共筑共赢”全员专题培训开始还有十多分钟,他已收到了20多张这样的小纸条……

  这是大槐树人“冬训”的温馨一幕,也是他们“幸福时光”的生动写照。

  ■一起经历的“改制”

  面对员工们的一张张笑脸,范忠义每每会回忆起过往,既而感慨良多。身为“掌舵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深知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些一起走过风雨坎坷的兄弟姐妹。

  1996年,范忠义来到洪洞县大槐树公园管理所,翌年便主导了公园管理所改名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

  其实,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洪洞县政府就修建了大槐树公园,并成立了公园管理所。而这次易名,之所以被视为大槐树品牌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拐点,是因为它意味着对极具根祖文化氛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地方祭祖习俗的“大槐树迁民遗址”更深层次的专项保护和开发。

  1998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此后,以2001年第一批旅游A级景区的出现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旅游景区的A级标准化管理。也正是基于此,2002年,大槐树景区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被彼时的国家旅游局批复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时代在发展,种种政策利好推动着景区不断向前发展。2004年10月,国家发布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新标准。就在这一年,大槐树景区被列为首批改制单位。

  说起改制,范忠义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占地面积不过30多亩地。作为一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弹丸之地养活着150多名员工,人员工作没积极性,不得不靠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勉强维持,扩建开发更是停滞不前。

  “那个时候‘公公婆婆’太多,束缚了景区的发展。”今年48岁的郭庆回想起改制前后,不由得谈到了自己。1997年10月来大槐树之前,他学的是美术摄影专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里保安岗位与专业八竿子打不着不说,整个景区一年不过五六万人的游客,个人发展实在是奢谈。那时候,郭庆郁闷过,也失落过,“我是草根出身,反正前面有领路人,跟着摇旗呐喊,说不定想法能够实现呢。”事如所料,他听说单位购置了影像器材,还贴了招聘通知,就踊跃报名,经过竞聘如愿成了景区的一名摄像员。

  2005年,大槐树率先在全省拉开了改制大幕,成立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然而,与郭庆的如愿以偿不同,面对高达1500万元控股资金的筹集,一时间涌来的各种质疑曾令范忠义倍感压力,“有人认为这是瞎热闹,有人认为这是无底洞,更多人则在观望。”未来是一张白纸,一无资金,二无背景,只有满腹情怀的范忠义北上京津冀、南下沪宁杭,辗转各大银行请求支持,公司采取股金、贷款、职工集资等方式才算破解了资金难题。

  改制,为大槐树景区注入了活力,也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郭庆像许多同事一样入了股,“只有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才能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此后的岁月里,郭庆相继担任了景区表演队队长、文化演艺团团长,2014年7月起又担任了环卫绿化部部长一职,带领着48人的小团队维护着整个景区的环境卫生和绿化。“如今,旅游已成为全民之需,又有政策支持,身为大槐树人,感觉很有奔头儿!”谈及未来,郭庆难抑兴奋。

  ■“金字招牌”背后的成长

  在“爱的流动”环节,何东海把一张写有“恩同父母,德堪楷模”的小纸条递给了范忠义。他曾动情地说,“没有范总的知人善任,扶上马送一程,没有他的用才不宠才,我不会成长这么快。”

  回看何东海十多年来的经历,用“芝麻开花节节高”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2005年,他初来大槐树时,恰逢公司筹建阶段的人员编制设立、组织机构架设,有幸成为了负责人事管理的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将近一年后又升任为部长。2008年,时年28岁的他兼任了总经理助理,并于第二年出任副总经理,2011年底升任常务副总经理。

  知遇之恩,让何东海有了实现个人抱负的广阔平台。2005年起,由他牵头负责的景区标准化建设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标准化带来了什么?55岁的后勤管理部维修工常平娃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明白“大槐树景区既然是服务单位,又是县里的窗口、旅游业的龙头,就得有个窗口、龙头的样子。”2009年2月来大槐树前,常平娃曾多年混迹社会,时间观念差,约束性不强,初到单位时很是不适应。“是单位对我们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像这样的培训学习,使我觉悟有了提高,再也不自由散漫了。”一旁,民俗饭店锅炉房师傅辛忠山打趣道,“他这是脱胎换骨了!”

  显然,常平娃的“脱胎换骨”只是公司标准化建设的一个侧面。2006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率先出台了我市旅游行业地方标准;2011年成功获批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今年1月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为“2018—2019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成为我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为全国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化树立了标杆。

  一组数字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目前,公司运行标准383项、民俗饭店运行标准232项、旅行社运行标准149项,共计支撑公司规范化管理的各项标准累计达764项。

  作为参与者、推动者之一,何东海从中获得了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而一提到新近捧回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他再次激动起来。

  2012年3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启动5A级景区创建工作。为了能够顺利问鼎这一旅游景区质量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何东海和同事们从编制景区提升规划、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规范景区标准管理、打造旅游景区品牌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2016年,他代表大槐树景区前往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做了5A级景观质量汇报,获得与会领导和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

  “六年磨一剑”,今年10月29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式晋级国家5A级景区,实现了我市乃至晋南地区国家顶级品质景区“零的突破”。

  “现在浑身都是劲儿。我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压力,只有勤恳踏实地工作才能不辜负领导的器重,才能对每一位员工负责,也才能塑造自己。”何东海如是说。

  ■“家文化”带来归属感

  一株古槐,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承载着亿万移民后裔的情感寄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家”“祖”“根”的图腾。

  但,这些对于生长在内蒙古的张波来说曾经都很陌生。关于大槐树的故事,他还是上大学时听洪洞籍的同学介绍才了解的。2006年1月,第一次来大槐树的张波看到被同蒲铁路线“制约”的促狭景区,也曾有心理落差。好在当时景区正在搞开发建设,他说服自己留了下来,“未来一定有希望”。“我来时景区年接待游客七八万人次,现在已突破了百万。当时与景区合作的旅行社才几十家,现在则有二三百家,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早已不是一个层次。”如今,张波已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分管着市场、讲解、旅行社、文化演艺团,还娶了洪洞的媳妇,“大槐树让我有了家的归属感。”

  对于每一个大槐树人而言,这些年来深度挖掘寻根文化、打造“华人老家”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家”呢?

  临近晌午,暖洋洋的办公区门房里,实景剧群演李玲爱正趁着冬闲纳鞋底。搁在平时,跑龙套的她可没有这工夫,“周一到周四每天平均要参演5场,周五到周日更多,一般有7场之多。”李玲爱的一家都是大槐树人。老公贺安平一边看门房,一边还承包着公司的工程队。儿子则在大槐树民俗饭店当保安。儿媳妇本来在景区旅商开发部工作,因为生了双胞胎才回家带孩子。前两年,这一家人在公司的“槐乡家园”内部职工小区购置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公司对员工好,月月按时发工资,我再忙活几年就等着退休喽。”李玲爱憨厚地笑了笑。

  文化演艺团员工石腾飞的情况也大体一样,父亲和妹妹同是演艺团的演员,媳妇则是民俗村里的管理员。每天15场左右的演出,使从临汾艺校毕业的他乐此不疲。身旁的石腾霞快人快语,“我学的表演专业,现在是团里的舞蹈演员。在这里我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促进了自我成长。”

  以大槐树为“家”的石腾飞兄妹,无疑也成了深度挖掘寻根文化的“代言人”。为了营造浓郁的“老家”氛围,景区的常态化展演和活态传承已成为亮点。

  近年来,景区先后编排推出了《孝感天地》《大槐树移民情景再现》《铁锅记》《传统婚庆》等近20出反映移民文化的实景节目。同时,每年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的大规模祭祖活动,已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声名远播。此外,公司还制作完成了100余种有关大槐树迁民史志、文化等各类书籍,20余种系列VCD光盘,收集家谱、族谱1000余册,开发出了独具“根祖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400余种。“这些年来,我们光在出书这方面就投入了上千万元。”范忠义爽朗地说。

  这些年,一起走过。从股份制改制,到企业标准化建设,再到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背后是长长一串浸透了大槐树人心血与汗水的数字:核心景区占地面积从30亩扩建到450亩;游客年接待量由原来不到10万人次增加到百万人次以上,年综合收入由不到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以上;直接吸纳就业人员500余人,带动解决周边及相关产业5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数字背后,是大槐树人的荣耀感,也记录了他们的幸福时光。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