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此我想从我家和故乡的家电、通讯和交通变化看时代发展。
由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表演的那个著名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中,有这样几句精彩对话。
主持人问:大妈,你们结婚时,大爷家里有哪些电器?
老太太笑了笑,答:他家里啥都没有!
老头纠正道:净瞎说,还有一个手电筒呢嘛!
是笑话也不是笑话,事实那个年代的确如此,对广大农民来说,连一台收音机都没有,手电筒就算是唯一的家电;对城市来说,大部分家庭也就是有一台收音机而已,少部分家庭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很骄傲了,只有大干部家里才拥有一台外国进口的彩色电视机。
我的故乡是吕梁山南麓的瓜峪,改革开放前,这个偏远山村是个有名的穷地方。那时,村民住土窑洞,照明用煤油灯,吃水用扁担挑,出门靠步行……
1981年冬我结婚时还是一无所有,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收音机也没有录音机,家电确实是一个手电筒。婚后朋友来我家串门,看到我家的摆设,笑道:你们家里真安静,连点响声都没有。
1982年,我从北京买了一台熊猫牌台式收录机,既可以听新闻,又可以听歌曲和相声,家里终于有了响声,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这台收录机是我家的第一件家电。
有孩子后,想给孩子照相留念,尽管我原来学过照相,但全乡没有一台照相机,我日思夜想,可是只有36块钱的工资,让人捉襟见肘,但不甘心,就七借八凑了150元钱,让出差的朋友给捎回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和胶卷、相纸、显影粉、定影粉,我给出生的儿女和父老乡亲留下了回忆的时光,也给莅临乡政府视察的领导摄下了难忘的一页。
后来,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慢慢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添置这些东西,因为还是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要凭票购买,致使拉关系走后门成风。1986年,我记得购买的第一台金星牌黑白电视机就是托熟人从外地买的。
有了电视后,村里没信号,每到夜幕降临,全村人稀罕的呼儿唤女,家里炕上地下全是人,有时人多家里挤不下,就把电视机抱到院子里。年轻人扛着天线杆在窑洞顶上到处走动,某一点有图影了,家里家外大呼小叫,就这样也只能收视一个陕西台,一部《封神榜》结束,我家炕上的漆布也只剩下布,没漆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也普及到家家户户,尽管黑白换彩电,小的换大的,再到液晶屏,但换来换去总觉得没有了当初14英寸的热闹场面。
40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体现出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收到一封家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因为,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
我的故乡是1993年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可能。由于安装及通话的费用昂贵,只有在乡镇府所在地和经济条件极好的家庭中才可能见到。
BB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80年代到90年代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缓解了用电话排队的现象。几乎同时,人们口中的“大哥大”移动电话也在90年代初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因昂贵的消费,“大哥大”似乎只是成功人士的专利。
90代中期,随着黑白屏数字手机的出现,由于其价格相对亲民、携带方便,且功能增加的原因,逐步取代了“大哥大”正式进入到百姓的生活中,移动电话的使用人群进一步扩大。
进入21世纪,各种手机频频亮相,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城乡。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老人、小孩都不学自通的用上了手机。QQ、MSN等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视频聊天,即使是远在天涯也能近似咫尺的交流。
如今,随着各种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利用,越加丰富了通讯工具的功能:聊天、购物、学习、娱乐、视频、支付……几乎都超出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
40年前,对于农民,想要出趟城就得深更半夜起床赶路。那时候自行车是稀罕物,农村人几乎都没有,所以他们都得凭“121”步行,在山路十八弯赶到乡镇所在地。到了镇上车站,还得卯足了劲挤上车。
再看看今天的交通,“村村通”使小山村也有了水泥路,过去愁吃愁喝的村民,如今家家户户门口停着私家车;人们出门抬腿就是车。偏僻的故乡在2017年也建成了高速道,从乡镇到县城不足10分钟,按老乡的话说“一袋烟工夫”就进了城。
我们在经历,在见证,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40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韩和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