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在“陌生”的街道,听着熟悉的乡音,82岁的王秀珍老人激动得几度哽咽,“盼了这么多年,终于回来了!临汾变化太大,美得让我不敢认了!”
王秀珍在临汾出生、工作、结婚、生儿育女。1988年,随着丈夫工作调动,她恋恋不舍地离开,在江苏无锡一住就是30多年。但她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从未消减,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浓厚。
“过去,我们一家住在市区平阳广场附近。那时只有西广场,小小的,连现在的一半都不到。街道窄窄的,房屋普遍低矮,没啥地标性建筑。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破损的鼓楼。”久远的记忆依然清晰,王秀珍兴致勃勃地回忆着,“我离开时,城市面貌虽然有所变化,但无法跟同级别的南方城市相比。来接我们的一位同事还打趣道,临汾小到‘一个公园一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
那时的临汾确实无法与无锡相提并论,无锡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建起多座百货大楼,购物、交通较为便利,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即便如此,王秀珍依然牵挂着家乡,时常与临汾亲戚书信往来。电话普及之后,“来往”更加紧密,从而了解到临汾的点滴变化——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面貌越来越美。
近年来,王秀珍多次通过“线上”浏览家乡,每一次都有新的惊喜,想回家的心情更为迫切。前段时间,在小儿子的陪同下,她得偿所愿,再一次踏上令她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这片土地。前来接站的亲戚特意载着他们在城区绕了一大圈,王秀珍就跟小孩子一样,一路上好奇地东看看西瞧瞧,不住地说“好!好!好!。”
“虽然知道临汾的变化大,但没想过有这么大。汾河两岸风景如画,高层建筑比比皆是,条条大路宽敞整洁,主题公园各具特色……里里外外透着现代气息,城市面貌不比大城市差。”王秀珍忍不住又打开了话匣子,“亲戚们带着我们去周边的旅游景点逛了逛,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家乡风味的面食天天吃,却怎么都吃不够。”
最令王秀珍感到惊艳的是,印象中“灰头土脸”的鼓楼历经多次修缮,大放异彩。尤其是夜幕来临,引入高科技景观照明手段的鼓楼散发着独特的美。而最令她激动的是,重回“老房子”时,呈现在眼前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随着市区靓城提质“三大行动”的深入推进,解放路老旧建筑拆除改造工程正有序开展。望着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她忍不住又一次流下眼泪,“曾经带孩子们留影的地方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美好的未来。”
“这些天,我们走遍了临汾城,印象最深的有滨河路、鼓楼南北街、向阳西路等主干道,但最期待的还是改造后的解放路。”王秀珍感叹,“我跟孩子们说好了,明年还回来,看看提质改造后的家乡。届时,临汾又会给我怎样的惊喜?”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