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媳妇胃疼,疼得实在受不了,你快来……”9月27日晚10时,侯马市新田乡卫生院中医馆馆长褚吉亮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回到家,手机铃声就骤然响起。他迅速接通手机,那头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褚吉亮立马拎起诊疗箱就往患者家赶。
这只是褚吉亮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从医11年来,这个80后小伙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乡亲们直夸他是个“好娃”。
褚吉亮不仅医术高、医德好,而且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近年来,他荣获侯马市首届“最美医师”奖、并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他的家庭获得侯马市“百户文明家庭”荣誉,并被推荐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义务”
早6时,褚吉亮就开门接诊了。慕名前来的患者一茬接一茬,记者想和他说句话都插不上空。
“不能让患者等。”午饭时,褚吉亮边吃边和记者聊起来。“患者来一次不容易,咋忍心让人家明天再来……”有时忙完一天,刚把诊室的门锁上,又有患者来了,于是,他就重新开门接诊,
采访时,记者遇到前来复诊的新田乡东新城村村民毕立社。60多岁的毕立社激动地说:“我胸闷咳嗽有一段日子了,一直没及时看。今年5月褚大夫下乡义诊时,查出我患上了梅核气。在他这里,我没花一分钱就治好了病。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褚大夫,要是没有他,真不敢想后果是啥样。”给毕立社治病,褚吉亮垫付了1000多元的医药费,像这样的事举不胜举。
和毕立社一样,每位找褚吉亮治疗的病人,都能享受到免收针灸费、电疗费、诊断费等“五免”,特困患者的药费还会酌情减免。有人给褚吉亮算过一笔经济账,仅以免除针灸费一项为例,“按每天20名针灸患者计算,每人每次平均使用5支一次性无菌针,共1包100支,27元;11年3600余包,价值10万多元。”对此,褚吉亮只是淡淡一笑,“没啥,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义务。”
“长大以后,我也要当个好医生!”
褚吉亮夫妻俩都是医生,白天围着患者转,晚上回家不是一起学习探讨业务,就是共同分析患者的病情。患者是满意了,可九岁的女儿却有了怨言。
“我以后可不当医生。”一次,当妻子刘正姣问及女儿“心中理想职业”时,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刘正姣深知女儿心中的痛。但如何才能得到女儿的理解和支持,夫妇觉得说教不管用,商量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个周末,褚吉亮夫妻俩特意和女儿一起整理房间。当女儿看到一摞一摞的荣誉证书时,好奇地问这问那,“这个荣誉证书是哪里发的?”“那面锦旗是谁送的?”“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证书?”……褚吉亮趁机给女儿讲起自己治病救人的故事,谈起南丁格尔……第二天,女儿告诉他俩,“我长大后也要当医生,像你们一样治病救人!”
褚吉亮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褚吉亮和哥哥子承父业,也学得是中医。一有空,他们就和父亲一起探讨中医学的发展以及在防疫等方面的优势。褚吉亮经常给父亲讲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新技术的运用等,妻子和女儿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节假日,他们会带着父母出去转转,让二老看看家乡的发展变化。
“褚氏传人,必须德医双馨”
“咱们褚氏中医传人,任何时候都要以患者为中心,必须德医双馨。”说起家风,褚吉亮回忆道,“我和哥哥很小时,父亲就经常这样教导我们。”
褚吉亮家七代从医,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从清朝光绪初年天祖爷爷开始,就反对以医谋钱、以医谋利。祖训要求我们,患者不分贫富贵贱,治病救人是第一位。”多年来,褚吉亮家经常会遇到带着“厚礼”致谢的患者,但他从不收红包,不收礼品,不吃宴请。11年来,他已记不清楚谢绝了多少个红包,谢绝了多少个感谢宴。
都说医患关系复杂难处,但在褚吉亮这儿却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遇到褚大夫是我此生一大幸事!”50多岁的杨晓东(化名)曾患偏头痛,四处求医,仍不见好转。后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了褚吉亮,在这里只花了几十元钱,偏头痛便得以痊愈,两人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杨老哥”遇到了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褚老弟”聊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褚吉亮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影响下,女儿常常帮助同学、奉献爱心,并把自己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小伙伴们。
褚吉亮一家不仅用爱心与付出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还扎根农村,把病人当亲人,用一片真心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成了小康路上的文明使者。
记者 郭秀婷 实习生 蒋子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