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大爷您好,我是咱社区的人口普查员。”“阿姨,您家有几口人,孩子在哪儿上学?”身穿红马甲,手提帆布袋,挂着身份牌,挨家挨户地敲门……这是我和另一位志愿者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时的情景。
7月下旬,我市启动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工作,9月26日,我作为志愿者来到尧都区太茅社区,经过培训后,开始了为期5天的社区人口普查工作。
“这4个小区里住着很多上班族,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最难登记。”太茅社区的人口普查负责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登记到上班族的信息,就得抓住他们上班之前、下班之后的“黄金时期”。为了充分利用“黄金时期”,我和搭档钟昀杉每天6点起床,顾不上吃饭,便匆忙赶往小区,在上班族出门之前快速完成人口信息登记。晚上下班后普查往往要忙到22点多。
尽管在人口普查开始之前,太茅社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铺垫,在小区里贴通知、拉横幅,但是部分居民,尤其是老人和独居女性,依然对人口普查员有较强的警惕性,我们在普查过程中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不落下一户,我和搭档练就了“火眼金睛”。“你看这家门口的垃圾袋摆放位置和上午不一样了,肯定有人回来过。”我们连忙敲门,上午还悄无声息的房间,终于传来了脚步声。门打开之后,面对我们的询问,一位自称是外地租客的年轻女士却不愿说出个人信息,只留下一串手机号让社区负责人随后联系她。之后,当我们后续尝试联系该女士时,却发现所留手机号为空号,再次上门也无人应答。后来,我们同社区工作人员两天之内连续四次上门,才登记到该女士的信息。
虽然我们在入户登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也不乏“暖心”时刻。对于普查工作,大部分的住户都理解和配合,不少住户会提前准备好户口簿等我们上门,有的住户还会给我们提供邻居家的信息,有的还带着我们去邻居家登记。我们普查的最后一天,在小区楼下遇到了一群小朋友,得知我们是普查员之后,他们主动当起了“向导”,带领我们去找各自的家长。有一位老奶奶,对我们格外的热情。她的老伴已经去世,儿子在外地工作,她自己一个人住在小区里。我们陪老奶奶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她还硬要塞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拒绝了,但心里暖暖的。
短短5天,我们顺利完成了4个小区132户约400人的普查任务,但是太茅社区43位人口普查员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太茅社区要负责辖区内21个小区约2100户6815人的普查工作。”太茅社区人口普查指导员张风琴为我们介绍了社区的普查工作情况,“我们还要普查3个月,越到后面,普查越困难。”当我们说起社区工作很辛苦时,张风琴乐呵呵地说:“这有啥辛苦的,为居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参加人口普查,‘为国点名’更是我的荣幸。”(蒋子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