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彦山简介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从教于临汾师范学校、临汾师专、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山西师大文学院,现为人祖山文化顾问。先后荣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参与了临汾市四种外宣画册的编辑,担任文字主笔或统稿;担任市地方志办出版的《临汾方志丛书》(12册)责任主编;参编《尧文化知识100问》等书;为大型纪录片《临汾》的撰稿(之一)。
临汾新闻网讯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即将在我市开幕,围绕“黄河文化、黄河魂”,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知名学者冯彦山。
“九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不仅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我虽说不清黄河文化的内涵,但我欣赏‘黄河之魂在临汾’的观点。在我看来,黄河魂的物化载体在临汾,它便是壶口瀑布和人祖山。作为临汾人,我始终对这两处胜景圣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与热爱之情。”采访开始,冯彦山便一语道出了“黄河之魂在临汾”的关键所在。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斗折蛇行,至山东而入渤海。一路走来,浩浩汤汤,行至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吉县近旁,竟陡然而立,形成了气势恢宏的世界唯一的壶口瀑布。壶口自然景观之壮美古来即有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旱地行船,水里冒烟,长虹卧波,壶口秋风,孟门夜月,三月桃汛,隆冬冰桥……
然而,断不可视物不见人。其实,围绕壶口发生的历史事件、活跃的豪俊闻人,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对象。贾客云集、货畅其流、商埠繁华不说;凭借天堑、刀枪剑戟、争锋斗狠不讲;仅克难山城国共合作抗日之篇章,光未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之华人音乐经典,便足以彪炳史册;时届新世,更有独具慧眼之莅政者,对壶口着力开发打造,勇士漂流、豪杰“飞黄”,遂使其声名远播、天下来游,既提高了山西、临汾、吉县知名度,又促进了区域经济迅猛发展,造福无数人民群众。此虽拜上天之所赐,亦实为人事而使然。
壶口瀑布是有精神的。概而言之无外三点:集万派而协力,彰显的是包容和谐;越关山而向海,表现的是目标追求;无昼夜而奔流,呈现的是持之以恒。此三者即为黄河之魂。纵观万里黄河,其灵魂之所在,舍壶口而谁何?
壶口瀑布东侧,有一座神奇、神秘、神圣的大山。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其为风山,盖因一处绝壁之上有天生风洞存焉。此山乃大美之山:春有山花,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白雪;空气清新,泉水益寿;珍禽和鸣,异兽出没,诚休闲养生观光之佳境。
此山又是人文之山:人祖女娲、伏羲通过滚磨、穿针、合烟诸法,承天意而合婚,又“抟黄土以作人”,这美丽的传说,在人祖山区域流传了百代千年,并且留下了滚磨沟、穿针梁、合烟崖、洞房谷、造化坪等深含文化意蕴的村名、地名。
上世纪90年代,在人祖山南麓的柿子滩发现了2.5—1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其“中石器”时代的文物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而同期同类的石器在人祖山中也多有发现。柿子滩“女娲岩画”,吉县城内挂甲山“伏羲岩刻”,人祖庙娲皇宫出土的,明代人题记为“皇帝遗骨”、距今6280年的古人头盖骨,似乎暗示着女娲、伏羲不只是个传说,而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华夏民族的始祖,以“人祖”呼之,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万年之前的女娲、伏羲部落,在人祖山区域艰苦图存,发展壮大,并且创造了婚育文明、农耕文明、历法八卦文明、祭祀文明与饮食文明,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门。这一切,必定秉承或凭借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壶口精神或曰黄河之魂。人祖山是人祖的早期生活地之一,它的存在和环境,为人祖们提供了展示才干的平台。这座全国唯一以“人祖”命名的大山,因考古材料、典籍记载、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的四重证据,而具备了中华圣山的资格。“根祖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万年前的“人祖文化”当然是“根祖文化”的源头;人祖山便是承载黄河之魂的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此乃黄河文化研究者应该达到的认识高度和共识。
“黄河文化、黄河魂与壶口瀑布、人祖山唇齿相依,我们应该抓住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在我市举行的契机,奏响‘黄河之魂在临汾’的新时代强音,以壶口瀑布、人祖山等黄河旅游品牌和黄河旅游板块建设为支撑,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冯彦山说。
记者 王长波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