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在“黄河·寻根之旅”大主题下,推出“黄河十品”主题景点和特色体验,打造黄河旅游新热点。其中,“黄河十品”打卡地中,有六大打卡地在临汾,今天本报带您体验——
“大河论坛”临汾六大打卡地
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东距吉县县城38公里,距临汾市168公里,距山西省会太原市398公里,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120公里。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是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确定为推向国际旅游市场35张王牌景点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被评为AAAA级风景旅游区;200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景区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
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乍缩为50余米,飞流直下,跌入深槽,形成巨大瀑布,惊涛拍岸、云雾横生,经煦阳斜射,出现七色彩虹,形成“雷首雨穴”“千丈龙槽”“水里冒烟”“彩桥通天”四大奇观,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壶口瀑布景色四季各异,严冬至孟春,河水涸瘦,秒流量150至300立方米,冰封河面,冰雪相映;晚春汛期,冰河解冻,秒流量增至8000至10000立方米,狮吼虎啸,咆哮如雷,如千军布阵,万马奔腾。夏季,秒流量减到1000至2000立方米,落差加大,水柱冲天,身临其境,眼前浪花飞舞,脚下龙潭生烟;金秋雨季,千山万壑之水汇聚,河水秒流量增加到3000立方米以上,主、副瀑布连成一片,洪波怒号,气贯长虹,呈现“天开一堑势雄豪”的魅力景象。
除壶口瀑布主景外,景区还有禹帽夕照、孟门夜月、石窝宝镜、千丈龙槽、管头红叶、睡女峰和清代长城、明清码头、四铭碑亭、旱地船道、牛马王庙、观瀑洞等十余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体验方式】唱一曲《黄河大合唱》,骑一次黄河毛驴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内,距洪洞火车站2公里,距大运高速路口3公里,距大西高铁8公里,距临汾机场22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板块组成,共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了18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活动,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从1991年起景区每年清明前后都会举办以清明节为主祭日的“洪洞大槐树文化节”,每届文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表达着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近年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取得了辉煌成绩,先后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楹联文化名园、山西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十佳品质旅游景区等百余项国家级、省级重大品牌荣誉。其独具特色的大槐树祭祖习俗,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验方式】喝一碗“还乡茶”,抄一份姓氏家训
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为纪念古帝唐尧所建。始建年代不详。《太平环宇记》、《水经注》、历代《临汾县志》和碑刻记载,1700多年前的晋代,在河西平阳古城(金殿一带)已建有尧庙。晋元康年间(公元291年—公元299年),尧庙从汾河西移到汾河东帝尧故里伊村,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移今址。
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纪念尧、舜、禹3位先祖的庙宇,民间俗称“三圣庙”。尧庙的主要景观有广运殿、虞舜殿、大禹殿、寝宫、尧典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以及“龙凤之脉”、文物雕塑等。景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94平方米。
其中,广运殿是尧庙的核心建筑。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殿前阶梯居中嵌巨型“中华第一龙”石质彩绘龙盘浮雕,取材于陶寺出土龙盘,盘龙口衔嘉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农耕之崇尚。广运殿又称尧殿,殿宽9间,进深5间,周设围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广运殿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饰边,背饰五彩琉璃,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雄伟壮观。殿内竖立42根18米高的通天木柱,木柱下石质柱础浮雕麒麟、狮子、花卉、禽兽,形象逼真,依唐代风格雕刻而成。殿正中神龛下为尧及四大臣铜铸像。尧像,高5米,重8吨,坐姿,威严中蕴含慈祥,睿智里饱含仁厚。四大臣像,分别为四岳、后稷、羲和、皋陶。殿内东西墙壁悬挂木刻《尧典》与《尧庙历代重修记》,壁两侧帝尧传说故事16组群雕,形象概括了帝尧一生的丰功伟绩。
尧井台,占居尧庙主甬道之上。主甬道属于龙脉。尧井台建于龙脉之上,足见它的重要。尧井台内有尧井,尧井为天下第一井。尧时曾发生干旱,尧率领众民“寻蚁凿井”,并大力推广,人们始围井而居,渐渐形成村落、乡镇、城市,由此产生的文明叫市井文明。
帝尧,以其卓越才能和杰出贡献,为世人所敬仰和尊崇,被尊称为文明始祖、民师帝范。尧庙,如一座宏伟、隽永的历史殿堂,千百年来,为尧舜传人、炎黄子孙膜拜,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华夏儿女前来寻根问祖。
【体验方式】敲一次“中华帝尧钟”
云丘山
云丘山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景区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29米。景区内有9座国家级古村落,现已开发3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共有30余处,动植物种类多达2700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华夏乡土文化的地理标志,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和节传承保护地。同时云丘山还是尧王天象官羲和观天测日的地方,历史上素有“姑射最秀峰巅”“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
云丘山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是山西地区少有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民俗体验、会议拓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云丘山景区四季风景各具特色:春有百花争艳,夏有天然奇冰,秋有醉美红叶,冬有丹柿傲雪。
云丘山拥有世界罕见超大自然冰洞群。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其围岩地层年龄在4亿年左右,所在区域地貌形成于300万年以前。云丘山冰洞群属于制冷机制最为复杂的地热负异常型冰洞,全球权威专家至今无法破解其形成原理。因其成因复杂、规模最大、365天都有冰,所以云丘山冰洞群也成为最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天然冰洞群。
在云丘山的9个国家级古村落中,最为著名的是塔尔坡古村,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塔尔坡古村还传承了几千年来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晋南特色的婚俗情景体验剧、皮影戏、打铁艺、捏花馍、做豆腐等传统文化。
【体验方式】住一晚窑洞民宿,探秘万年冰洞
乾坤湾
黄河流经永和68公里,自北而南形成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湾7个大湾,统称为黄河乾坤湾。2007年12月,乾坤湾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105.61平方公里。2012年,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全省11个重点建设景区和5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2013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4年8月,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获国土资源部授牌开园。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华龙之源,从空中俯瞰,乾坤湾就像一条蜿蜒盘旋、鳞波闪闪的“巨龙”在群山间飞腾。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抱着河、河绕着山、山河相映、山水相依,宛然一幅山水和谐共生的立体“太极图”,形成了中国河流中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这里是黄河文化的档案馆,分布着古老的村落,土窑洞、石窑洞、石碾、石磨等随处可见。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博物馆从2010年开始建设,共投资3300万元,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包括地质博物馆主体、公园景区建设、博物馆布展3项工程。
按照省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要求,永和县着力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县”战略,规划了百里乾坤湾旅游经济园区,园区内完成了红军井二期、红军寨、步行道等景点建设;完成了阁底至乾坤湾12公里、乾坤湾至于家咀7公里的旅游公路改造,交口至阁底13公里旅游路升级、阴德河旅游路9.4公里、奇奇里旅游路7.3公里建设正在实施;完成石质山地造林2000亩,景区绿化5万立方米,通道绿化13公里;实施了乾坤湾景区安全饮水等配套工程,景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当地还把景区开发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引导支持周边群众建设“农家乐”20余个,开展了剪纸、布鞋等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同时也带动了红枣、核桃、苹果、小杂粮等农特产品的加工销售,“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旅游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初步显现出来。
【体验方式】陪爱人看一次黄河日落,在许愿崖喊出自己的人生愿望
丁村
丁村,拥有丁村民宅和丁村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
丁村民宅,是我国北方现存较完整的明清民宅,被誉为“封建社会农业庄园”的活化石。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丁村古建筑群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再次更新入列该名单。
丁村民宅呈东北、西南长形分布,自东北至西南依次分成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保存较好的院落40余座。丁村明清民居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格局的民宅,其建筑艺术不但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工艺精巧,而且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具有特色,其无论是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构件的木雕艺术,还是柱础、门墩石、踏步石的石雕艺术方面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寓意深刻启迪后人的理念,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多得的史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是家风家教文化宣传与传承的活教材。
丁村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公里,共发掘近万件石器,28种动物化石,更主要的是获得了3枚牙齿化石和一个幼儿右顶骨化石,大概距今十多万年。在丁村遗址发现之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早期的只有周口店北京猿人为代表,晚期的也只有萨拉乌苏、水洞沟和周口店山顶洞人等数处,中期文化遗址是个空白点。“丁村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这个中间环节上的空白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我国自己的专家发掘、研究的重要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旧石器考古学的里程碑,对我国古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古代气候及动植物等领域都有其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及意义。
【体验方式】品一次丁村家宴
文图由各大景区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