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行走在蒲县境内的公路上,触目所及皆是绿意盎然、草木葱茏。
近年来,蒲县县委、县政府狠抓生态造林,让一道道支离破碎的残垣、一条条水土流失的沟壑重新披上了绿装,昔日的“石山土盖头,坡陡岩裸露”已经彻底走进了历史。截至去年年底,蒲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18%。
在成功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创新路的基础上,今年,蒲县继续发力,实施了2.2万亩生态造林项目。县林业局局长张强告诉记者:“这2.2万亩生态造林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人工植苗造林0.4万亩、退化林修复0.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人工植苗造林0.3万亩、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0.5万亩、天然林保护二期封山育林0.7万亩。该项目已经被列入市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能够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采访过程中,不论是林业局的干部,还是造林合作社的负责人,亦或是在山坡上挖树坑、栽树苗的工人,谈及今年的造林任务时都认为“相比往年难度更大”。
难在立地条件——凡是连片、较平缓的地方,在近几年的造林中已经全部栽满了树,今年的造林地点全部是分散偏远的小块地,张强说:“有的地块儿只有一两亩,有的施工面上只能站三五个人,这样的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
难在施工环境——支离破碎的黄土沟壑,运送树苗只能肩扛手抬,有的“绝地”还得安装钢丝绳。林源造林合作社负责人李艳东说:“一棵油松,仅自带的土球就重六七斤,一个人每次要扛六七棵爬山路,最远的需要走两公里多路。”
在山中乡宋家庄村的一面陡坡上,密密麻麻的树坑整齐排列,一棵棵高约六七十厘米的油松正茁壮成长。承担此处造林任务的绿博造林合作社负责人龙小旦说:“株距2米、行距3米,每亩110苗,这就是标准。”
绿博合作社承担着宋家庄村和薛关镇黄土村两处1600余亩的造林任务,龙小旦带着30名社员足足干了两个月。他说:“坡度大,施工难度高,如果放在地势平缓的地方,一个月就能完工。”
“难也得干,还得干好。”张强说,“越是残垣沟壑,就越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越需要我们去造林、去修复、去治理。”
为了保证造林工程质量,蒲县林业部门遴选专业的监理公司和监理人员,把整地、调苗、栽植、养护每一个环节纳入监理范围,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员会全程跟班。李艳东告诉记者:“每个树坑都是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的标准,树坑挖好后,监理员会拿着尺子一个一个地量。”
“要在生态造林这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张强介绍,今年的造林任务全部发包给16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在承担任务的414名社员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人。
利民造林合作社承担薛关镇南刘村和红道乡辛村的造林任务,今年已经干了3个多月。负责人曹俊昌说:“我们合作社有社员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人,每人每月最少能拿到五六千元。”
林业工作是“三分造、七分管”。新造林地能否成林,封山禁牧是重中之重。蒲县堵疏并重、标本兼治,把实施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作为保护生态资源、改变传统养殖方式、解决林牧矛盾的根本途径。
让每一条山川披满绿。通过造林工程,蒲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近几年来,许多蒲县人都明显感觉到,山绿了、树多了、水清了,县域的小气候得到了改善,降雨量和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明显增多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群众自发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提高了,许多人主动去守护山林、守护绿色。”张强说。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