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驰援湖北 同心战“疫”

2020-03-24 09:49: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抗击疫情 永生难忘

  “初到武汉,虽然天气、环境、饮食与家乡有很多不同,但这些问题我都能克服。”3月16日,记者联系到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洲兴,他坦言调整心态其实很重要,“武汉地区的疫情相对其他地区更严峻,心理上的负担给我带来了一些紧张感、压力感,但我努力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好。”

  李洲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负责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工作,主要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有不少人是从方舱医院转进来的,情绪难免出现波动。

  “我接诊了一位87岁高龄的老太太,她步履蹒跚,每一次上洗手间都很困难。”李洲兴说,“我电话询问家属关于老太太的病情时,感受到了她女儿的焦虑情绪,其女儿年近花甲,但年龄再大,在母亲面前也是孩子。她见不到老人,心里特别着急。”

  在李洲兴看来,患者的家属也是亲人。“为了让家属放心,我加了她微信,并且拍视频给她发过去,她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对我们山西医护团队赞不绝口,竖起了大拇指,并叮嘱我们注意防护。”李洲兴说,“患者能够痊愈出院,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他们的认可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救治病人,坚持到最后!冬已尽,春可期!”李洲兴坚信这次支援湖北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回忆:“我们是一个守望相助的民族,我们一定能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战‘疫’。”

  记者 安月琦

抗疫战场 订婚礼堂

  “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你们的订婚礼堂。没有华丽的订婚礼服,只有洁白的防护圣装。坚定信仰做党的好女儿,勤俭持家做公婆的好媳妇。”以上是张倩楠妈妈远自千里之外的祝福。

  2月13日,是翼城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重症医疗科护师张倩楠在武汉的第四天,也是年前就商议好,和男朋友王雅琪订婚的日子。谁知疫情突然来袭,一切计划都变了。

  相隔千里,一事生平忘不得。两家人,一个微信视频群,身着统一工作服的张倩楠,特殊的隔空订婚仪式在这天如期举行。

  典礼中,看到牵挂的父母和他,张倩楠一直努力平复自己情绪,强忍着泪水。而在看到妈妈的祝福后,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妈妈总是告诉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唯独没有提出让我成为怎样的女儿。”妈妈的无条件包容,让张倩楠既内疚又心疼。长大后,亲昵的话越来越羞于表达,慢慢也就说不出口了。她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抱过妈妈了,也不记得何时跟妈妈撒过娇。此刻,纵使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作为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来到武汉,在硚口区体育馆方舱医院工作成为她最难忘的经历,她忘不了那个老爱一个人躺在床上,不跟别人交流,却爱叫她“小张护士”的大叔,挥着手说再见的一刻满满地欣慰;忘不了因缺氧导致浑身出汗,瘫在椅子上没有力气出舱时,70多岁爷爷关怀的话语:“可不能感染了,你是来支援我们的,一定要平平安安回去。”还有与自己相差十几岁却很投缘的郭大姐,上班时彼此扶持和帮助……

  这里虽是病房却更像是一个家,温暖而有力量。如今情况开始好转了,张倩楠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就能脱下防护服显现“庐山真面目”了!

  记者 闫晏宏

善意谎言 无怨无悔

  “你好,我是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石慧娟……”3月17日,记者的微信里发来一个好友申请。

  石慧娟是侯马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管护师,联络她本是2月9日临汾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后,但那时她谢绝了记者的采访。时隔月余,随着疫情形势逐步好转,她才道出了缘由:“我的父母患有高血压,我害怕他们知道后担心。”

  从2月11日到3月1日,石慧娟与医疗队的战友在武汉硚口武体方舱医院并肩作战20天,累计收治病人330人,累计重症转诊32人,累计治愈出院232人,并使之成为武汉市首家“休舱”的方舱医院。之后,他们又转战蔡甸区方舱医院开展工作……看到病患经及时救治转危为安,听到他们痊愈出院时的一声声真诚道谢,即便密闭而笨重的防护装备在自己鼻子上留下了小小的疤,石慧娟也觉得值了。正是在抗疫一线得到了精神淬炼,她郑重地向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白衣执甲,鏖战荆楚,石慧娟和爱人一起保守着这个秘密,“妈妈每次发来视频请求,我都会稍后打过去电话,告诉她我在上班中。”一个多月来,这样的谎言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时至今日,她的父母仍“蒙在鼓里”。武汉与临汾,相隔千里之遥,亲情的牵挂与被牵挂成为石慧娟强忍眼泪、继续战斗的动力,白衣天使的使命则让她“隐约感受到了一股力量”,石慧娟说:“这种力量鼓舞着我勇敢地面对风险,因为我深知只有与万千抗疫工作者并肩作战打胜这场战役,我才能不辱使命,安心回家。”

  记者 孙宗林

坚定信仰 竭尽全力

  王锐以前没有去过武汉,对武汉的印象是武大的樱花及热干面,2月18日,他却以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到的原因去了武汉,在这樱花绽放的美好季节,王锐却没能去看看近在咫尺的樱花。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从1月26日到2月18日,我先后从重症感染科、发热门诊、急诊科监护室,再到武汉,一个月内转战4个工作岗位。”说起频繁的岗位调整,临汾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共产党员王锐笑着说“我就是那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

  2月18日,王锐随临汾市支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出征千里之外的武汉,被分到武汉市肺科医院一个新开设的病区工作。“这个病区原来是收治结核病人的,疫情‘阻击战’中被调整接收新冠肺炎病人。在这里,每个病人都是单间治疗,所以特别渴望交流,更加需要言语关怀,尤其是做了相关检查后,他们想尽快知道结果,希望听到病情好转的消息,我能体谅他们的心情,一有检查结果就尽快主动告知病患,这样有利于康复。”王锐说,“这几天病区大量接收从方舱医院及隔离点转来的病人,每天都有不少人转进转出,我们一进病房就忙个不停,关注他们的液体入量、尿量、药物使用情况等。”

  王锐负责的病区内一位老人3月1日确诊后,非常担心一直照顾自己的儿子也被传染上,王锐下班后,立即通知老人的儿子联系所在社区进行检查,经核酸检测,幸好他是阴性,王锐将这个好消息告知老人后,老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另一位老人尿失禁,王锐就主动把自己准备的纸尿裤带给他用,老人很是感激。“在这儿治疗的病人身边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医护人员,所以我们要尽量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王锐说,有的患者熟识了病区的医护人员,对他们很感谢,病情缓解可以转往其他病区时,对医护人员依依不舍,“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帮他们走出危厄,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信仰。”

  如今,武汉的樱花正开得烂漫,临汾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凯旋的日子为期不远。忆及过往的点滴,石慧娟用“将终生难忘”来形容,而她最大的心愿是“山河无恙,人民皆安”,自己不再对父母说谎。

  记者 韩晓芳

逆行背影 青春闪光

  “我年轻,身体素质好,如果有机会我想去武汉,到抗击疫情一线,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护士燕媛媛每天在新闻报道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新冠肺炎消息和医护人员“逆行”身影,她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逆行者”中的一员。在知道医院要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时,从小就很独立的燕媛媛,没和任何人商量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月18日,作为临汾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燕媛媛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来到武汉真的很感动。”武汉热心市民不间断送来各种生活用品,燕媛媛看在眼里,用行动回应着这份感动。

  第一次进病房燕媛媛为患者带了家乡的特产,并亲切与患者交流起来。2月25日晚上10点多,收治了一名68岁的患者,老人脑梗伴左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虽然意识清楚,但有语言障碍。来时老人的裤子都尿湿了,燕媛媛第一时间为老人换衣服,并监测生命体征,老人血脉氧稍低需要吸氧,但她准备给老人吸氧时,老人哭了。

  “患者会害羞,会哭,说着含糊不清的武汉方言。”燕媛媛集中精神,挥舞手势、不停猜测老人的意思,像对孩子一样反复与老人沟通、交流,逐渐消除他的陌生和恐惧感。燕媛媛知道虽然老人不会说话,但心里很清楚自己被转到了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急危重病区,所以一直陪伴着为老人宽心。不知道哪句话安抚到了她,心情平复后,老人握着她的手表达感激。这让她领悟到“总是去安慰”的医学格言中蕴含的深意。

  回到宾馆已是凌晨2点多,当天的武汉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燕媛媛拖着疲惫的身躯望着被雨水冲刷过的武汉街道在想:“若是这座熟睡的城市被雨水冲刷后就能焕然一新,恢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就太好了。”

  记者 闫晏宏

守望相助 义无反顾

  春到南国花如绣。三月的武汉樱花开了,特别美丽。

  市中心医院驰援湖北的李星星交接完班,在去往驻地的路上,都要留意一下路边的樱花,这几天那些白的、粉的樱花相继绽放,花朵特别繁茂,还有蜜蜂不停地忙碌着……看到这些美丽的樱花,她似乎看到了家乡汾河岸边桃花开放的盛景……

  85后的李星星,2006年入党,2014年山西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到市中心医院工作,2018年到以色列进修,目前是该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一名主管护师。2月18日,她随临汾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了武汉市肺科医院。

  在病区里,李星星和同事最多的时候要护理38个患者。有一次,李星星在楼道里准备给患者发药的时候,一位88岁的老奶奶找了她三次,说很想家。李星星看到老人特别焦虑,于是发完药后主动找老人聊天,缓解她的焦虑,老人拉着李星星的手,讲了许多她家的事情,说着说着就哭了……老太太还有些健忘,一些事情说过了还会再说一遍。李星星耐心倾听,并为老人开解,还积极联系其家人给她安慰,老人的焦虑情绪逐渐缓解,感激地说,等她出院了,要带着李星星去看樱花。

  考虑到山西人喜欢面食,医疗队驻地专门给他们提供了当地特色面食,这让远在武汉的山西人有了家的感觉。驻地的几个货架上都是一些爱心人士和志愿们捐赠的面包、方便面、火腿肠等。那些不留名的志愿者、医院的同事、关心她的家人都让她很感动。李星星说,正是有了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和支持,才让她能义无反顾地持续作战,她要把这份感动化为力量,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多作贡献。

  记者 郝海军

情深义重 贴心服务

  每一次进入方舱,目光都会被护目镜的雾气阻挡,鼻根被口罩压出水泡,手也被捂得泛白;

  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一丝不苟、一个不落,测量体温、血氧饱和度、脉搏、分派午餐……

  每一个清晨到来,都在期盼出院患者的笑脸再次绽放,期盼战胜疫情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每一回看到手机里满满的关心信息,都会感到无比欣慰;

  每一个志愿者“谢谢你们,注意安全”的叮咛,每一位患者“谢谢你们,感谢你们的到来”的致谢,都在感动着临汾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古县医疗集团骨科护师孟俊芳,给予她战“疫”的信心。

  她说,疫情将人与人的距离拉开了,但心与心的距离却贴得更近了。

  这天,孟俊芳所在的方舱医院有15位患者康复出院,这是她来到武汉之后最开心的一天,方舱里那位可爱的王叔叔也是15位康复患者之一。

  说起这位王叔叔,刚开始还真的让孟俊芳有点头疼,他特别焦虑、烦躁,不管怎么沟通,就是坚决不戴口罩。“您第一次核酸检测已经呈阴性了,而方舱里还有阳性的患者,您要不戴口罩,万一被二次感染怎么办?”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和对利害关系的分析,第二天孟俊芳再去上班时,王叔叔竟然自觉戴上了口罩。

  孟俊芳给患者发放午餐时,忽然被一位老爷爷叫住,当她赶过去询问有何需求时,老爷爷却端着盒饭说:“小姑娘,你跑了一早上,肯定饿了吧,你先吃……”收获病人的感谢和关心,让孟俊芳眼睛泪光闪闪。

  “谢谢你,真的非常感谢!”“你们也要保护好自己,辛苦了!”回到驻地,孟俊芳收到一位病人的信息,她非常感动。上班期间,这位女孩多次到护理站,每次都欲言又止。孟俊芳主动询问她有什么需要,小姑娘羞涩地说,“护士小姐姐有卫生巾吗?”

  “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联系我,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而在之后聊天中得知小姑娘一家都在不同的方舱接受治疗,就主动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了她。之后,每次上班孟俊芳都会留意小姑娘,看看她有什么需要,告诉她只要有信心,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孟俊芳说,如果不是这场灾难,很难知道,平平无奇的人群中,原来藏着这么多闪亮的灵魂。

  记者  闫晏宏

关爱患者 情满病房

  “我们一定不负重托,敢于担当。虽然出征前有各种担心和害怕,但没有丝毫退缩,作为医疗队的一员我感到骄傲和自豪。2月18日,这一天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带着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嘱托,带着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祝福,我随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了。”这铿锵的出征誓词,是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鹏鹰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

  王鹏鹰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主管护师,作为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后,在武汉市肺病医院工作。

  病区的工作忙碌繁琐,王鹏鹰每天除了完成护理外,还担负着病区的保洁工作,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停忙碌,对她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考验,王鹏鹰觉得:“这都不算什么,每每看到患者竖起大拇指说谢谢时,各种不适就都被忘却了,心里感觉很暖。”

  一些病人入院时比较匆忙,带的东西不是很充足,患者家属也没办法把东西送过来,王鹏鹰便将家乡的土特产送给病人,“你们辛苦照料我,现在还送这么多东西,真的不知如何感谢你们。”面对王鹏鹰送来的东西,患者腾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月27日,王鹏鹰所在病区收治了20多位患者,其中一些患者是从养老院过来的,年龄比较大而且都有一些基础病,生活上不能自理,忙碌之余她还要对患者在生活上给予照料。一位老人行动不便,老是在床上大小便,王鹏鹰就把自己的纸尿裤拿上给老人穿;患者想家了,她就带家乡土特产送给他们,并抽空陪他们聊天;患者心情烦躁了,她拿自己的手机拨通患者家人的电话,让他们聊天,看着患者心情好转,她感到特别欣慰。

  “武汉是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个英雄城市。若干年后,我会为曾经为之付出的努力欣慰, 我会为有这次不同的人生经历自豪。”王鹏鹰在日记中写道。

  记者 孙哲峰

勇敢担当 践行誓言

  关键时刻冲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今年29岁的孙盼盼,是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抗疫一线,她把病人当亲人,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誓言。

  瞧,在病房里,她这样做……

  “叔!别紧张,您把头抬一下嘴巴张一下,很快的。”隔着眼罩,孙盼盼将压舌板放进患者口腔往下一摁,对方一咳,咽拭子采样成功,动作一气呵成。

  这一过程大约持续8秒钟,看似简单易操作,对于孙盼盼来说,却面临一次病毒冲击的危险,而这样的危险,她每次上班平均要经历20次左右。

  咽拭子采集,是检测有无感染新冠病毒的一项重要检查。医护人员在采集咽拭子时,一般要与患者面对面仅隔30厘米,若在采集时,患者反应稍大些,会出现咳嗽、打喷嚏甚至呕吐,这样一来被感染的风险倍增。“对于危重症患者,采集咽拭子时,面对面的距离有时会缩减到10厘米。我经常可以看到飞沫从患者喉咙直接喷向我的面罩。”孙盼盼说,这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在病房里她还要近距离给患者吸氧、喂饭、伺候大小便、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下班时,还要充当清洁工、垃圾搬运工,整理杂物、搬运医疗垃圾、生活垃圾……这些都是她每天的工作常态。

  护理之余,孙盼盼还喜欢跟患者聊天,给他们鼓励。每当有患者问她“我还能好起来吗?”“我能站起来走出医院吗?”她总是拉着他们的手说:“只要配合治疗,可以的,你看,现在每天有那么多的人出院,你也一定会好起来。”“患者看不见我们的脸,但我们要用眼神、用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决胜的信心。”孙盼盼说。

  3月8日,“女汉子”孙盼盼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由山西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颁发的“每日一星”海报。海报上的孙盼盼笑得那么灿烂,一句“勇敢担当、甘于奉献。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践行白衣天使之使命,平凡的岗位上力争不平凡的贡献”是对她倾力工作的诠释。

  记者 祁欣

尽我所有 温暖世界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来自山西的90后小姐姐,她用专业和热情带给患者春天般的温暖。她是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师高燕,2月18日,随临汾市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汉市肺科医院。在记者对她的电话采访中,她说:“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儿、平常事儿。”

  3月10日凌晨,高燕来到病房,大爷还没睡,让高燕扶他坐起来。高燕帮他调整好半卧位后,大爷说:“没事了,你赶紧去休息吧,我就这么靠着,不用管我了。”高燕来到门外,悄悄观察他。大爷伸手想拿柜上的食品,高燕赶紧进去问他:“大爷你想吃东西啊,我帮你。”大爷吃了饼干,高燕又喂他喝了水,大爷像以前一样,双手合十对她说感谢感谢。大爷向高燕敞开心扉:“我以前是一名警察,一辈子什么都不怕,现在这样了心里空落落的。”高燕忙说:“大爷不怕,你还有我呢,你有什么事儿我都知道,你看你刚才想偷偷吃东西,我都能发现吧。”听到高燕的话,大爷也乐了。

  有老人关切地问她:“姑娘你还小吧?”高燕告诉大家已经有2个儿子,大的5岁,小的3岁,大伙儿惊讶地问她:“孩子这么小,舍得妈妈离开吗?”高燕出征后,小儿子送到了姥姥家,大儿子随她爱人和爷爷奶奶住一起。老人们都说“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们”。高燕的爱人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职工,夫妻二人都奋战在抗疫一线。

  高燕已有10年党龄,1月26日,在向科室党支部请战后,眼看着第一批、第二批相继奔赴武汉。高燕第二次向医院递交请战书,“作为临床9年的护士,党龄10年的党员,我时刻准备着,听从召唤,绝不退缩,不辱白衣战士神圣使命,我一定尽我所有,照顾好每一位患者,我想去前线和我的战友们一起战斗。”

  高燕的微信昵称名为“好温暖”,她视此为座右铭,在生活和工作中,正如她在请战书中所说“尽我所有”去温暖这个世界。

  记者 郑红卫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