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4日,市工信局运行监测服务科科长杨世伟因连续一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晕倒在办公室,被紧急送医。几天后,病情稍有好转,他又立即返回岗位全身心投入工作。
获悉此事后,市委书记董一兵,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云峰等市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董一兵批示:杨世伟同志吃住在办公室,连续在一线工作,这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值得学习。李云峰批示:各级各部门要向杨世伟同志学习,抓好“两个统筹”,扎实做好工作,同时,要关心关爱干部。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朝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文华,副市长张翔也分别作出批示。
本报今日推出杨世伟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弘扬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岗位,守初心、担使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比学赶超、贡献力量。
38天前,他接到紧急电话:“局里通知:取消休假,明早准时上班。”
38天来,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38天后,他昏倒在办公室里。
同事们紧急送医。医嘱第一行字就是:卧床休息。
他是市工信局运行监测服务科科长杨世伟。在我市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这两场“战役”中,他守岗履职,因连续高强度工作昏倒在岗位上。当身体略有好转,又第一时间返岗上班。
市工信局局长史全喜说:“杨世伟这一个多月来天天加班,非常劳累,我又感动又心疼。这段特殊的时期,大家付出了数倍于平时的努力,真诚地感谢大家。”
深夜,有一扇常亮的窗
1月27日(正月初三)一上班,杨世伟就接到一项任务:迅速制订企业复工后疫情防控预案。
“随便挑出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都在数百乃至数千。全市共有384家规上企业,这份预案就是几十万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防护衣’。”杨世伟非常清楚,这份方案必须科学、全面、细化。
然而,如何拟定却没有任何参照。彼时,正是疫情来袭初期,遍寻网上,大多是一些出入管控、登记测温等常规操作。
杨世伟开始大量翻阅媒体报道,查找有关文件,把想到的、看到的都赶紧记下来。当晚,他加班到凌晨3点多。
随后几天,他向省工信厅咨询、向兄弟市了解、向大型企业请教,整理出各类疫情防控措施上百条,又反复修改数十遍,拟定了《临汾市各类企业复工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这份方案内容全面、细节完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预案上报,立即通过。2月2日,市政府办公室公开印发。
随后,杨世伟又主持起草了关于加强全市各类企业复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参与起草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措施,担负起各种通报、方案等文件的起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许多个夜晚,市政府大院北楼四层,总有一扇窗亮到很晚很晚。时间久了,夜巡的保卫人员一抬头,就知道杨世伟又加班了。
任务,常驻于他的心头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市委、市政府作出安排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
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市工信局。运行监测服务科则承担起所有企业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运行形势的研究分析、各类信息的整理上报等任务。
每个企业复工情况如何,用工人数多少,存在哪些困难……杨世伟制定了详细的日报表,根据各县(市、区)报回的信息,每天汇总整理。
“一根针串起千条线,杨科长就是那根‘针’。384家规上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所有数据都要汇集到他那儿。”同科室的王洪俊说,“在复工复产最快的20多天,数据一天一个样儿,天天都有新变化。各县(市、区)报回数据是上午十点,我们梳理完就到了中午一点多,全部汇总完常常是晚上七八点,天天像打仗一样紧张。”
在这样的工作常态下,杨世伟常常误了午饭又误了晚饭,当他歇下一口气准备吃饭时,盒饭早都凉透了。
其实,杨世伟的家离单位非常近,步行仅需六七分钟,但他回家吃饭的次数寥寥可数。
杨世伟说:“一来一回,换个衣服洗把脸,可能就耽误一个小时。不如待在办公室,这一个小时还能干很多工作。”
市工信局副局长余瑞金对杨世伟十分认可:“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怀着责任感干工作,认真、谦逊、负责。”
大爱,隐匿在期盼背后
在杨世伟的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收集梳理未复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原材料不足,有的是资金问题,有的是缺少技术工人……杨世伟做好分析上报的同时,总是去尝试着协调解决一些问题。
霍州市隆旺佳豆制品公司有原料、有市场,就是缺工人。企业报回:“跨省班车停运,工人无法到岗。”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杨世伟上网查找,又和交通运输、人社部门沟通,寻找解决方案。当他得知南方有些城市采取了“点对点”包车服务时,赶紧把电话打给霍州市工信局。
几天后,一辆中巴车从霍州驶向河南省内黄县,先后两次接回60名工人。
汾西县朝阳食品有限公司因原料问题,产能释放不足。杨世伟协调同事帮忙寻找原料,企业生产全面提速;霍州市白龙公司防护物资短缺,杨世伟为他们协调争取到两千只口罩,企业随即复工;侯马市鑫风康风机公司存在运输难题,杨世伟积极协调,让满载产品的货车顺利驶出临汾,驶往海外市场……
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凝聚了杨世伟的心血。
其实,为企业解决困难并非他的本职,但杨世伟有他的理由:“从工作角度而言,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事关全市经济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多一家企业复工复产就能让更多工人有活儿干、有钱赚。”
责任,引领他坚定向前
今年45岁的杨世伟有丰富的履历。他毕业之初被分配到工业干校,“四校合一”后担任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的组织科长。2010年,他调到市经信委(市工信局前身)从事党务工作,随后又调任安全科任副科长。
去年6月份,市工信局把安全科的职能并入运行科,任命杨世伟为科长。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运行科的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杨世伟把近期工作记在手机日志上并设置闹钟,以免遗漏;把长期性的工作记在电脑上,每周记录进度;把需要掌握的业务知识记在笔记本上,抽空就翻出来学习。
随手打开他手机日志的一页,记者看到,一个半小时内,他的待办事项多达25个:8:36,收集小升规企业依据;8:38,向市统计局了解企业利税等数字,向市财政局了解小升规企业资金情况;8:51,汇报文件情况;8:52,上传报送材料;9:01,了解产能释放度;9:16,效益快报;9:18,汇报10户重点企业材料,起草函……
尽管工作繁杂,杨世伟却从不敷衍,他高度负责的态度,同事们都看在眼里。王艳艳说:“疫情发生后,我们科长的工作量翻了好几倍。”程湛均说:“他就是低下头一股劲地干,从没抱怨过一句。”王洪俊说:“杨科长的责任心特别强,任何时候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2月份中下旬,在全市复工复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时期,杨世伟连续半个多月加班超过凌晨两点,他却说:“复工复产进展这么快,加班也高兴。”
或许是过于劳累,或许是过于兴奋,3月4日之前的五六天,杨世伟一连多日,夜夜失眠。
岗位,他义无反顾坚守
“听到他昏倒的消息,我赶紧往他单位跑。”杨世伟的爱人房婷回忆。
房婷说:“这些天,他每天回来都到半夜了。我知道他忙,也支持他的工作,但只有一个要求:饭要按时吃,累了赶紧休息。他嘴上答应了,但就是不当回事儿。”
从医院回来后,杨世伟坐在客厅,看着阳光洒进来,感觉又熟悉又陌生。这是一个多月来,他在家里待的第一个白天。
由于怕老人担心,他昏倒的消息至今还瞒着父母。
在家里那两天,房婷深刻感受到了杨世伟的忙碌:“一天到晚,电话不停,一会儿要材料,一会儿传报表,一会儿报数据。我终于知道他有多忙、多累了。”
歇了没几天,杨世伟就提出要上班去:“科里那么忙,我能上班就上吧!”
返回岗位后,杨世伟一头扎进工作中,全然忘掉了医生的嘱咐。
杨世伟的事迹传开后,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向他投来关心的目光,这位“工作很拼”的年轻干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对此,杨世伟有些惶恐:“我一直认为,把本职工作干好是自己的职责和本分,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同事们也都为复工复产付出了许多努力。”
春风和煦,在这个活力涌动的春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攀升至96.88%,是三年来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份沉甸甸的成绩,既属于杨世伟,也属于奋战在两场“战役”中的广大干部职工。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