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核酸检测报告背后的故事

2022-01-18 09:06: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月13日清晨5点,寒风凛冽,行人寥寥,而市第三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内已灯火通明,试剂配制、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全副武装”的检验人员开始了当天核酸样本的检测工作。

  如今,核酸检测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必备手段和措施。一份份核酸检测报告的背后,是检验员们不惧风险、不分昼夜、不懈奋战的故事。

  严密防护保安全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繁琐细致、手工操作环节多且量大的工作。”眼“看着”病毒、手“握着”病毒,最先接触到病毒,最先检测出病毒。每天都与病毒近乎“零距离”接触,核酸检测的危险性不言而喻。所以,检验科主任吕晓对每一个操作环节的要求严之又严。

  防护服、工作帽、N95口罩、护目镜、面罩、双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每次进入实验室,吕晓总是严格要求队员们按照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全副武装。样本开盖时容易产生气溶胶,这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必须轻拿轻放。标本检测完成,样本还要小心处理,密封消毒,高压灭菌。实验结束,所有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所有用过的仪器设备必须用消毒液擦拭,对于核酸实验室的全程消杀吕晓也是严格要求。

  标本运送、全程消杀、数据采集、医疗废物处置以及个人防护等每一个环节,吕晓都要通过全员的演练、培训和实操,查漏洞、补短板,使队员们相互磨合,相互熟悉,配合默契。

  精益求精保准确

  “核酸检测的关键点在于保证质量和安全,唯有精细入微才能将隐藏的‘敌人’精准‘捕获’。每一份核酸检测报告都要求准确无误。”吕晓说,快而准,是每一位检验人对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最合格的“隐形战士”,越忙、越累,越是容不得半点差池。

  李峤负责样本的接收、分拣、核对信息、编号、混匀及送检箱的消毒,每次接到标本转运箱后,他都要像剥洋葱一般层层打开样本,每层都要擦拭消毒,再进行编号贴码。虽然数量庞大,但他始终细致如一。

  核酸检测工作繁多,在实验过程中,检测人员都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和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把关分析前、中、后各个质量细节,一心一意专注于一个又一个标本,确保每一份标本的检验、报告都符合质量规范。

  在长不到12厘米、宽只有7厘米的96孔无裙边PCR板上,负责样本核酸提取的马曙光手持移液器,不停地换套装吸头,全神贯注地在密密麻麻的板上滴入90份样本,提取核酸后再一次加入96孔板相对应的孔位里。“一个孔就是一个标本,一个错全部错。”吕晓说,这一步特别费脑费眼费手,却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了保质保量“早一分钟出结果”,李峤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七轮的核酸筛查报告结果,全部以人工登记身份信息的方式及时上传国家卫健委平台和健康山西微信平台,以方便群众实时查看。这项工作凭着细心耐心与责任心,仔细核对每个人的身份信息,毫无纰漏。因为当天1800份的样本,就有近500份1∶10的混检标本,仅这一项就需要近5000份报告。

  全情投入作奉献

  每一份标本都需要经过接收、核对、外包装消毒、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等一系列过程,直到结果发布,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倾注着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专注与汗水。

  一天7个频次,保证应检尽检人群和高风险地区来临返临人员随到随检,从清晨5点开始,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忙碌要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近期,因为科室检测人员外出支援,人员更显紧张。

  53岁的吴芳萍和马曙光,为确保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单日近2000管核酸样本检测任务,清晨5点钟一上班就投入紧张的工作。

  三次消毒后,两位成员相互协作,核对标本数量。检测步骤还涉及“纯手工”操作,这对体力、意志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核酸检测技术要求高,手工操作环节多且量大,有多少管样本,就要拧多少次盖子,检测步骤完成后,还要将盖子重新拧上。普通人徒手都难拧开的盖子,吴芳萍在戴着双层手套的情况下每天要重复几千次。“一天下来,旋盖子的手常常会失去知觉。”而对于这一切她都已然习惯了。

  一个人拧盖,一个人加样,两人可以默契地给到对方需要的角度。连续好几个小时保持双手悬空工作,结束时马曙光的胳膊都是僵硬的。哪怕手臂已经发酸,仍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保证安全高效完成核酸检测工作,一直到深夜11点……

  2021年,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的勇士们,默默无闻奋战在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年共检测新冠病毒核酸235854人次,为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