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父亲去世5周年,父亲现在还活着的话已经90岁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总想写点什么来纪念父亲。
父亲原名崔衍玳,报名参加解放军的时候,因方言不通,被登记为崔元德。
1931年11月10日,父亲出生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赵庄村。父亲一生坎坷,8岁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2岁时跟随叔父来到山西。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父亲火线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父亲常常回忆道:“参军第三天就发了被褥等物品,还发了三八式马枪。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枪在我心中的分量和我肩负的神圣使命!”
1950年前半年,父亲随部队在山阴县帮农民挖大渠数百里,并获得了纪念章。后部队移驻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大黄庄,这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同年10月,部队从察哈尔调到天津东郊农场接替先期入朝参战部队(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跨过鸭绿江,进军朝鲜战场。10月25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仗,这一天便成为抗美援朝纪念日)的稻田收割任务。在移驻大毕庄北仓村以后,父亲从二营六连调到团直属通讯连当通讯员。1951年6月从辽宁省宽甸县一座木制便桥上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从此开始了他的抗美援朝作战史。父亲在团直属通讯连当班长,金城战役后,由通讯班班长调到连部担任文书。
父亲有个笔记本。上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在部队算是有文化的战士,所以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笔记本里的内容大多与翻译有关,就是一些简单日常用语的英语、朝鲜语等的记录。
父亲有个木箱子,里面装着他的书、杂志等等,对我来说就是百宝箱。我还在木箱子里惊讶地发现了父亲的战功喜报,由于父亲是孤儿,所以立功喜报是写给叔爷爷的。大意是“崔元德同志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荣立三等功,特此报喜。”立功喜报已经发黄,满满的年代感。
父亲在朝鲜战场共立过两次三等功,而且都与金城有关。第一次是1951年10月的金城阻击战,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增援部队突破敌军的炮火封锁线,圆满完成通讯任务,由于表现突出,被授予三等功。第二次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战役——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父亲在全军制高点冒着炮火担任观察信号任务,保障首长指挥顺利,又一次被授予三等功。后来,年逾八旬的父亲仍能眼不花地阅读报纸,大概是与当年担任观察信号任务有关。
小时候,我经常把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过的皮带和棉帽穿戴在身上找志愿军的感觉,威武神气的模样引得一众小伙伴羡慕不已。
父亲曾经对我讲过朝鲜战争的残酷。有一次,他奉命带领部队换防,路过一座山时看到满山碧绿、古木参天,完成任务返回时山上却已经满目疮痍、炮火连天,父亲在防空洞里躲了一夜,炮火停息后才返回部队。还有一次,父亲在与班长一起执行任务的途中,突然一发炮弹打来,落在与他相距十几米的地方,炮击过后,班长扯着嗓子问他:“炸着没有?”父亲回答说:“没有”。班长说了句“快跑”,两人便迅速从地上爬起来,继续执行任务了……在父亲的回忆中,类似这样的惊魂时刻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在抗美援朝的战斗生活中,父亲荣立过两次战功,朝鲜政府颁发了两枚军功章,父亲还被评过模范团员、五好战士,多次受到团部通报表扬,还当过教拼音字母的文化教员等。1955年3月,父亲在回国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4月回国驻防徐州,1956年3月复员。
父亲复员后,当过工人、事务长、工会主席、贫协主席,做过拖拉机手、测绘工人、筑路工、生产队出纳和仓库保管员。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党忠诚、对集体负责,真正体现出了一个战士的风貌,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父亲晚年虽然有政府给予的补贴,但生活并不富裕,有人劝父亲凭借战功找找当年的战友和政府,提高待遇。父亲平静地说,“发补贴说明国家并没有忘记我们。战争年代,很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了,比起他们,我们幸福得都心虚了,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
父亲的笔记本、立功喜报、军功章等等,后来都找不见了。但父亲的嘱咐和精神一直在,它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场战争,要永远保持战斗精神,为党、为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讲述人 崔宏义 记者 段碧蓉 整理)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