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随着节约意识的不断养成,遏制“舌尖浪费”、接力“光盘行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光盘”践行者,他们以适量点餐、合理消费、不剩饭菜的实际行动,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
“优良家风要代代相传”
前不久,韩秀芬老人迎来了八十寿诞。儿女们谨遵“家规”,为她过寿既不讲究排场,也没铺张浪费,简单操办的两桌寿宴被至亲好友一扫而光。
“我小时候经常饿肚子,日子好一点能吃到红薯、土豆、玉米,不好的时候只能喝点儿野菜汤,好不容易蒸几个杂粮馒头还得留给家里的长辈和劳力。”从吃不饱的苦难岁月走过来,韩老对珍惜粮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为此常常教育孩子们,“即使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能糟蹋粮食。”
别看韩老上了岁数,但观念很新潮。她认为,节俭也需把握好一个“度”,以免省小钱花大钱。
说到这儿,韩老讲述了一段令自己哭笑不得的往事。“以前穷怕了、饿怕了,导致生活水平提升以后,我总会一次性蒸许多馒头、煮许多面条或是炒大量的菜,生怕不够吃。结果,一顿吃不完又放到下一顿,哪怕馊了也不倒,以至于孩子们都不敢回家吃饭,就怕遇上变了味的剩菜剩饭。”
后来,韩老一反思,立马整改。她先是改掉了囤菜、囤主食的习惯,炒菜时秉承量少、品种多的原则,争取吃得健康、有营养,还能做到顿顿光盘;每逢外出点餐,她都一再叮嘱,“宁可不够吃,也别吃不下,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同时随身携带饭盒,便于打包余餐。此外,她还常常劝诫他人要注意节约节俭,不仅在家里贯彻“光盘行动”,还在外当好“光盘宣传者”。
如今,在韩老的带动下,家人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文明习惯。她说,希望这一优良家风能代代相传。
“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剩菜必打包”是市民许爱珍贯彻多年的节约理念。她坦言,“平时最看不得食物被浪费,看到有人浪费,自己还会上前说教几句。哪怕别人说我‘多管闲事’,我也乐于管。”
“父亲是个老党员,对家里要求特别严格,但凡谁浪费一粒粮食,他都要唠叨半天,甚至常常把勤俭节约、不要浪费挂在嘴边。受他的影响,我把这种美德又灌输在了孩子们身上。”许爱珍说道,“浪费粮食确实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党中央也多次倡导勤俭节约,这是每个人都该引以为荣的事情。”
虽然许爱珍和家人的生活水平较为优越,但是这一优良传统并未摒弃,而是更好地保留下来。她常常自豪地说:“我们一家不论年龄、不论男女,都是‘光盘行动’的践行者。在我们看来,谁浪费谁可耻。”
如今,在外就餐时,3岁的小孙子都知道要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光,若看到有剩余饭菜还会主动喊奶奶去打包。许爱珍表示,“在外打包带走并不是丢面子的事,反而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修养。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随着党中央对‘文明餐桌’的广泛宣传,对‘光盘行动’的大力倡导,我们每个人都该积极响应,从自身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以己之力促节俭蔚然成风”
“别切多了,吃多少做多少,不然剩下又浪费了。”8月19日临近中午,王聪颖和朋友在合租的房屋里准备午饭,她一边剥蒜,一边叮嘱朋友“控量”。
王聪颖是蒲县人,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临汾市区工作。为了节省开支,她和朋友一起合租了房子,只要有时间就自己动手解决一日三餐。在践行“光盘行动”这件事上,她们都是坚决的拥护者。每次在家里做饭,从来不剩饭、不剩菜;在外面就餐,尽量“光盘”,实在吃不完就打包,否则会有一种“负罪感”。
“我出生在农村,摘玉米、割小麦、挖红薯等农活都干过,体验过‘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自然也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王聪颖感叹,她觉得自己很“时髦”,走在了“食尚”的最前端。
受王聪颖影响,身边很多同龄人也成了“光盘行动”拥护者。王聪颖直言:“当你把节约变成一种习惯时,内心是愉悦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践行‘光盘行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以己之力促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投入“光盘”大军。此次采访下来,受访者们普遍表示,最反感的用餐行为就是“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剩了一堆,从不打包”等等。他们呼吁:节约从来不会过时,“光盘行动”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需要持之以恒践行的文明新风。
记者 李静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