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二届“平阳工匠”王乐:“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

2020-07-13 08:51: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图为王乐近影。

  临汾新闻网讯 “‘工匠精神’是什么?”近日,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乐没有想太久,“我的理解很简单,‘工匠精神’就是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比如,做名最出色的‘飞手’!”

  “飞手”,是无人机操控员的简称。这个要做最出色“飞手”的年轻人26岁,不仅是翼城县里砦镇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更是我市第二届“平阳工匠”中最年轻的获得者。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乐自幼就对农机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2004年,父亲成立了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从那时起,家里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农机具,我总会忍不住去摸摸、碰碰。”2007年,王乐的父亲购回了一台大型拖拉机,13岁的王乐每天都跟在父亲身后,总盼着什么时候能自己去操作它。

  土地耕整、播种、收获……王乐的成长见证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耳濡目染、兴趣爱好的作用下,他对各种农机具的性能、操作、维修渐渐了如指掌。

  “什么事儿都能靠机械,可是就喷洒农药不行。一直到2014年,老百姓还是依靠人工喷洒农药,就像赵本山经典小品《红高粱模特队》演得那样,耗时耗力,效率还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乐对农机具的感情已从单纯的喜爱,转变为其对农村、农户的作用上来。“对农作物喷洒农药的及时性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准确快速对症下药,农户来年就可能颗粒无收。”

  2014年,20岁的王乐第一次接触到植保无人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植保无人机有前景、有未来!”在他看来,背着笨重喷药箱下地作业必然会成为历史。

  然而,对这门新技术十分看好的王乐发现农户对此并不“买账”。“在很多传统农户看来,无人机喷洒农药用水量太少,达不到人工喷洒农药的防治效果,许多农户都持反对或观望态度。”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王乐带着益农服务队队员踏上了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实操示范的道路。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具说服力,他联合市、县农业技术人员,采用试验示范的方式,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让农户自己观摩、看效果。大家也开始从不认可到慢慢接受。

  虽然如此,王乐面前的难题还是一道接着一道。“难点不是怎么熟练操作无人机,而是要准确掌握什么作物、什么季节、什么病虫害需要什么农药,这是一门大学问。”为了学懂弄通这门大学问,王乐把农药市场当成自己的大课堂,没事儿就去转一转,与摊点的老板聊天,很快便从农药“门外汉”变成了“百事通”。如今,王乐已经能准确分辨各种病虫害并对症下药、妥善处理了。

  “作为一名‘飞手’,一定要对农户负责,这也是对自己负责。”秉持这种态度,王乐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人、机、技、剂”和谐统一。

  在王乐看来,一个专业且出色的植保无人机“飞手”,必须熟练掌握无人机操作、组装和维修技能,准确识别农作物病虫害,科学运用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学以致用,让农户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

  翼城县是半丘陵地貌,作业难度大,对植保无人机的品质要求更高一些。王乐多次赴山东、河南、珠海、深圳等地的生产厂家参观考察,最终确定了适合该县半丘陵地区的无人机型号,日作业量可达300亩,是人工作业的30倍。

  受地形和经营模式的影响,植保无人机在翼城县无法实现自主飞行,只能依靠纯手动操作,王乐一遍遍实地操作提高自己的技术。“无人机其实很脆弱,维修费用又特别高,2017年仅维修植保无人机就花了7万多元,我把这都当学费了!”乐观的王乐说。

  植保飞防要严格遵循“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病虫害预防准则,对农药以及助剂的选择则既要效果好,又要对环境无污染。

  实践过程中,王乐发现:助剂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还能降低农药用量。通过对比试验,他筛选出许多各有特色的农药助剂,使用助剂后的农药利用率可以达到人工施药的4倍,是不加助剂的2倍。

  “我太热爱农机具操作了,这种热爱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王乐毫不掩饰自己对农机具的钟爱,“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接纳它、加入它、钻研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记者 安月琦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