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怀揣一颗匠心,坚守在平凡的创新岗位上,持之以恒地追求完美和极致,刘录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前不久,该工作室被评为我市第二届“平阳工匠优秀团队”
。
“我们工作室能获得如此殊荣,与带头人刘录琴的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密不可分。”工作室成员李健说。刘录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主要负责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等工作。
刘录琴1991年被分配到原霍州矿务局机修总厂,4年后被抽调到厂技术室参与机械设计工作。做矿山机械设计师是刘录琴的梦想,25年来,她一直和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绞车等矿山重型设备打交道,一滴滴汗水映射着她的辛苦,一个个脚印记录着她的努力,她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努力着,不知疲倦地挥洒着汗水,一步步成长为机电高级工程师。
2015年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刘录琴加入了国内顶尖的煤机交流平台,她经常向专家请教煤机先进知识,并将所学新知识、新工艺运用到设计中。刘录琴手机相册里收藏的图片都是各式各样的煤机照片,“看到比咱好的技术,我就拍下来,回去后方便钻研。”如今,她主持设计了30多个架型的液压支架,成功申请了10项技术专利,并获得了山西焦煤先进科技工作者、山西焦煤特级劳模、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2019年度“山西焦煤工匠”,也是其中唯一的女同志。“她虽然是个女同志,但工作能力一点也不输给男同志。”原鑫钜煤机公司总工程师刘贤锁告诉记者。
刘录琴参加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工作经验,她不仅带领工作室成员搞五小革新、发明专利,积极推广成果转化,还利用课堂、生产现场、QQ、微信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她认为,对待工作要有敬畏之心。“越细微的东西,她要求越是严格。”在徒弟高峰印象中,师傅工作态度非常严谨。
近年来,由于产能置换和保护水资源等原因,霍州煤电部分矿井关闭,大批采煤设备回撤到地面露天堆放。为了使这些设备再次发挥作用,2018年,集团公司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刘录琴劳模(创新)工作室。
如何用最优化、最经济、最安全的方案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刘录琴通过多次三机配套数据分析,决定用推移油缸内加距离套的方案来调整油缸行程,解决三机不配套的问题。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用三维软件做出立体模型模拟各种动作,并用受力分析软件模拟各种受力状况,本以为这个方案投入少、见效快,万无一失,没想到,试验失败了。但刘录琴和工作室成员并没有灰心,静下心来,反复进行结构分析、力学分析,再次优化设计,将外径定位改成内径定位,省去了铣槽工序。通过这一革新,旧设备得到了扩能,降低了企业设备的重复投资,同时降低了采煤成本,提高了出煤率,给矿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采煤工作面就可节省3000多万元。这一革新获得了国家专利。
这只是工作室的众多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为企业创造利润上亿元,仅2019年,工作室革新项目就达30余项,获14项专利;五小革新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个……
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设计理念,刘录琴带领大家不断创新,并加强与科研机构、技术院校之间及其他劳模创新工作室之间的技术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形成集聚效应,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经过不断努力,如今,工作室已经具备了三维建模、运动仿真、有限元分析的能力,还创新发明了轨迹预判法和参数化草图运动仿真方法,并运用这两种方法设计了支架的四连杆机构,大大节省了支架的设计时间。现在,他们设计的新支架可以一次性通过各种压力试验和性能检测,以高质量的设计树立了形象,赢得了口碑。
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刘录琴表示:“未来,我们工作室将继续对闲置煤机设备进行扩能改造,并融入智能控制技术,在盘活资产的同时,为智慧矿山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