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大爱使者郭艳香:最美的时光在路上

2020-11-18 09:19: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日报小记者采访郭艳香

  临汾新闻网讯 “甩开手迈开腿大步向前!”11月11日,正在参加健步走活动的郭艳香目光坚定、步伐稳健。在她看来,眼前这条路就像自己坚守的公益之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传递爱和希望……

  郭艳香今年71岁,有着全国首届“最美志愿者”、全国敬老爱老模范人物、省市级道德模范、尧都区老体协主席等诸多头衔。但她更喜欢称自己为“志愿者”,将“雷锋精神”进行到底的人。

  初心:前行之动力

  2008年,闲不住的郭艳香与200余位志同道合的退休人士组成平阳花歌友团,在我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中做公益演出。源于这股热情和正能量,越来越多的团队和个人主动加入,队伍日渐庞大。2012年,在市妇联的组织协调下,这支队伍正式命名为“平阳花艺术团”,1273名成员被分为18支小分队,郭艳香是团长。

  如何打造一支正能量团队?郭艳香毫不犹豫地带领大家走上志愿服务之路。

  当时市妇联正在实施“恒爱行动”,郭艳香和团队甘当主力军,发动手巧的姐妹一同为贫困山区的儿童织毛衣。“毛线送来后,姐妹们争着领取。大家平时除了日常锻炼还要兼顾家务照顾老人和接送孙子,把所剩无几的个人时间全部用来织毛衣,无论是花型还是针脚都处理得特别精细,堪比高档服装店出售的毛衣!”郭艳香回想起当时的几段小插曲,“当年68岁的马俊格不慎摔倒导致腿部骨折,卧床静养还需家人照顾吃喝,仍执意完成织毛衣的工作;80多岁的张老太太眼神不好,带着花镜把每一个细节处理到位;许多陌生姐妹踊跃报名,甚至拿出自己的身份证说‘织好毛衣再赎回’……”

  “2012年11月底,为了让临汾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中国红’毛衣,赴京参加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我们挑灯夜战加班加点,仅8天就给20多个孩子和大使们织好了毛衣、帽子和围巾。当他们穿着‘温暖三件套’走进人民大会堂时,我们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一幕幕深深印在郭艳香心中:“不是我成就了平阳花艺术团,而是这些有爱的姐妹们成就了我。”

  责任:大爱之方向

  历经多年发展和爱心感召,平阳花艺术团早已更名为临汾市老龄志愿公益协会,现拥有486支队伍和4万多名成员。郭艳香虽已卸任会长一职,但没有放弃心中的执念,仍不辞辛苦地带领老年志愿者们奔波在路上。

  郭艳香常说,“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以责任和奉献回报社会。”

  自市委老干部局创建玉米皮草编产业扶贫项目以来,郭艳香和“战友们”成了玉米皮的主要“供应商”。连续4年,每逢夏季,她们都穿梭于市区各大菜市场,顶着烈日捡拾玉米皮,经过挑选、晾晒后成捆送到公益草编班,或送往周边县草编农户手中。“一到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说‘妈,瞧你晒得黑的’。我一照镜子,脸晒得黑黝黝不说,还泛着晒伤的红印,双手粗糙且指缝里布满脏污。真的难以想象,平日里爱干净、爱打扮的我居然浑然不觉。”郭艳香说,捡玉米皮不是个轻松活儿,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再晒再苦也能承受。

  事实上,“晒”只是“小事”,“不好捡”才是“大事”。别看玉米皮是废弃物,可是当这么多人都来找时,一些摊主却误以为她们要用来赚钱,宁愿扔掉也不白送。为了打动对方,她们帮着吆喝,或是送水送饭,再者自掏腰包买玉米或玉米皮。要知道她们在退休前都有体面的工作,不少人还是单位的领导,此时为了草编班的原料和贫困户的幸福,心甘情愿受委屈。

  有次,一名摊主发现郭艳香收集玉米皮时总皱眉头,一问才知道她右脚大拇指被门夹伤了,脚趾长时间用力,就会引起钻心的疼痛。于是,摊主忍不住好奇地问她干这个能赚多少钱。谁知,郭艳香回答:“要是给钱,我们还不干呢!老了老了,更得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得知她们不为钱不为名,只为社会作贡献,摊主们深受感动:“以后玉米皮都是你们的!”

  看到费尽周折捡来的玉米皮幻化为一幅幅色彩缤纷、极为精美的艺术品时,她们所有的疲惫和委屈烟消云散。去年,在山西省老干部系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办的专场文艺演出上,郭艳香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代表临汾市委老干部局敬献玉米皮编织的大花篮,并讲述了背后的感人故事和致力脱贫攻坚的决心,引爆了全场“泪点”……

  奉献:永恒之追求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郭艳香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自2015年开始连续走进尧都区刘村镇青城村惠民社会敬老院,坚持把爱心和温暖送到老人们心坎上。

  “理发、洗脚、做饭、文艺演出……第一次上门送服务,老人们欢欣雀跃,拉着我们的手又说又笑,久久舍不得松开。我们相约,每月准时相见。”原本素不相识的老人们自此住进了郭艳香的心里。已到古稀之年的她深知老人们缺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陪伴。为此,每到“约定日”她总会推开所有事情,跟着志愿者们准时踏进敬老院,精心表演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让欢声笑语响彻敬老院。

  有年冬天突降大雪,厚厚的积雪没过了脚踝。“那天是腊月廿三,我们说好去敬老院过小年。可公交车停运,电动车、自行车没法走,我们决定步行前往。”郭艳香清楚得记得他们当时顶着风雪走了一个多小时,轮换着拿面粉、肉馅和蔬菜,脸和手冻得通红,但心里火热。他们的出现让老人们又惊又喜,整座敬老院顿时沸腾。志愿者们有的和面、擀皮、包饺子,有的帮老人梳洗打扮,有的收拾院子扫积雪。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上了桌,大家热热闹闹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小年。

  说到做到是郭艳香的原则。有一次“约定日”,她在途中与其他车辆相撞,当场被撞倒在地连滚两圈。但她顾不得查验伤势,扶起电动车骑上就走,浑身土满脸灰地赶到敬老院。当大家看到她这副模样,又惊讶又心疼,纷纷劝她回家休息,但她婉言拒绝,坚持完成了当天的活动。

  “回到家才发觉全身酸痛,一看后背和大半个侧身一片片青紫。”即便如此,郭艳香也从不“违约”,将这股爱的力量播撒给周边乡镇的几家敬老院。她说要把爱送到相对偏僻的敬老院,让住在那里的老人感受到同样的温暖。

  令郭艳香欣慰的是这些年志愿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低龄化。她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小善小爱出发,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在平阳大地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大爱之光。

  记者 李静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