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今天剪头发了”“我很喜欢跳舞”“护士们对我可好了”……近日,市第五人民医院封闭病区里,正在排练舞蹈的患者们一看到院长冯斌走进来,立马开心得像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围上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被许多人曲解为“疯子”“神经病”,但在这里有了新的定义——“休养员”。上任5年,冯斌竭尽全力,让“荆棘丛生”的医院变为“温馨家园”,同时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为精神障碍患者“奔走呐喊”。他说,只有倾听、理解、包容、尊重,才能温暖他们痛苦的心灵,更好地帮助他们重获新生、回归社会。
以爱为源 筑梦前行
斑驳残破的外墙、冷冷清清的大厅、老旧不堪的病房……2015年11月,冯斌从市中心血站副站长调任市精神病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前身)院长,他没有被眼前的窘况击退,反而被激起“大干一场”的勇气和信心。
当时,该院异地新建项目主体建设已于2014年完工,却一直处于搁置状态,迟迟未能投入使用。“说白了就是缺钱,没钱装修,也没钱买设备。”为此,冯斌辗转于省、市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地跑项目、找资金、寻求解决之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燃眉之急迎刃而解。新院区不仅配备了CT、DR、彩超、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脑部超声治疗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还为病患建设了心理健康中心、睡眠治疗中心、精神康复中心、心理沙盘室、情绪宣泄室等多个业务科室。整所医院一改往日“颓势”,呈现出蓬勃向上、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硬件”有了,“软件”如何提升?冯斌当即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分批赴外地进修学习,由内而外全面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充电蓄能”。他于2016年参加了省卫健委组织的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以超越常人的勤奋和用心顺利拿下专业资质,很快从“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
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出了医院的新风貌,“烧”出了医护人员的热情与斗志,“烧”出了持续增加的就医人数。考虑到“精神病”一词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冯斌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在2016年年底将“精神病医院”更改为“第五人民医院”。
温馨环境带来舒适就医体验。如今步入该院,只见阳光穿透窗户洒满大厅,让患者感受到融融暖意,仿佛来到了放松心情的疗养院。冯斌继而说道:“事实上,精神病院既不特殊也不神秘,没有大家想象的铁窗、枷锁、捆绑,只有医护人员的真心、爱心和耐心。”
为爱坚守 润泽心灵
唱歌、跳舞、做手工、看新闻……眼前是一幅幅岁月静好的画面,要不是画中主角身上的病号服,你一定不会想到他们是一群病人。画面之外一个孤独的身影引起了冯斌的关注,“你怎么不加入他们?能跟我说说心情不好的原因吗?”
这些年来,冯斌常常忙里偷“闲”去病房跟患者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未来打算,对每一位老患者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面对他,大家也愿意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烦心事。这不,经过冯斌的一番安抚,“落单”的女患者将“负情绪”倒了个干净,开开心心地回归“舞蹈团队”。
此时的冯斌更像是一个大家族的“大家长”、孩子们的“知心人”。他感慨道,“患者就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有时会情绪不稳,有时会情绪激动。但是,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我们都要用爱去感化他们,做到耐心倾听和主动开导。对他们而言,我们就是‘靠山’。只有以心换心,才能融化‘冰川’,实现更多不可能。”
“用我的真心、关心、耐心换您的放心、安心、舒心”,医院里处处可见这条温馨标语,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医护人员“实打实”的服务宗旨。在冯斌看来,他们不仅要为患者治疗“心病”,还要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有一次,冯斌经过门诊大厅时看见一位老人坐在地上抹眼泪,他赶忙上前扶起老人追问原因。原来,老人要给孩子办出院手续,但是家中缺钱没法结算,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事儿揽了过来,自掏腰包垫付了1540元。
老人的无奈深深触动了冯斌,他不禁陷入久久的沉思:许多患者经济特别困难,有的连一个月300块钱的生活费都负担不起。这种疾病又容不得耽误,他们该何去何从?
自此以后,冯斌便想方设法解决贫困患者的就医难题,积极组织医院相关科室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向市卫健委扶贫办和市扶贫开发办沟通申报,通过了《全市精神疾病特殊贫困患者救治方案》,并主动向市卫健委请命,承担起全市精神疾病特殊患者的健康扶贫救治任务。
有了政策支撑,冯斌更是动力十足。他不仅利用微信公众号及全市扶贫“第一书记”微信群宣传精神疾病救治政策,还带领医护人员跑遍了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和自然村,进行精神卫生健康宣讲、义诊活动上千次,让贫困患者了解到一站式服务——住院时免收押金、出院时自费部分予以减免,真正将健康扶贫落到实处,让众多贫困患者家庭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用爱守候 静待花开
一年365天,冯斌几乎没有休息日,他习惯于“早到晚归”,将所有精力投放于精神卫生工作。身为政协委员,他每年都会为精神卫生事业建言献策,希望每一位精神障碍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治疗,获得全社会的尊重、爱护和关心。
“精神类疾病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分裂症,还有现代人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在医院的软硬件环境得到全方位的改善后,就医患者逐渐增多,使冯斌意识到精神疾病不能仅仅局限于发病后的治疗,前期预防也尤为重要。为了不断提升人们心理健康素养,有效化解心理失衡、生活失意等潜在疾病的危害,他坚持精神类疾病“可防可治”的原则,本着“走出去、学进来、用起来”的理念,多次派人去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参加进修、轮训,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授课,进行教学式查房,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多番“取经”之后,冯斌带领医院各部门积极筹备,引进心理专业人才,于2016年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开设了心理咨询、情感宣泄、心理治疗等服务,填补了我市公立医院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空白,并开通了全市首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0357-6767120,对患者在未发病前心理情况进行干预、疏导,避免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干预而导致变为精神疾病和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
“精神和心理疾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经过系统治疗后,大多患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可以正常地回归社会工作生活。为了不让他们产生‘病耻感’,希望家庭和社会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接纳、多一些帮助。”这是冯斌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一直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
记者 李静 闫璟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