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时节,步入曲沃县北董乡营里村,一座设计别致的农家小院格外吸睛,小院墙外“崔记酱园”几个大字直映眼帘,墙内500多个酱缸整齐排列,年过半百的崔登旺站在酱缸旁,小心翼翼地搅拌着酱缸里面的酱料。20余年来,崔登旺“酱”心独运,致力于传承家乡特有的面酱制作技艺,让曲沃面酱成为品牌,走向了全国多个省市。
从清朝末期开始,曲沃面酱因其工艺考究而成为山西的传统名产品,一直畅销省内外。崔登旺的祖父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制酱“达人”。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项工艺繁琐、时间跨度较长的技艺濒临失传。1997年,27岁的崔登旺决定和父亲重拾祖传技艺,让正宗的曲沃面酱“东山再起”。
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头脑灵活的崔登旺很快学会了祖父的面酱配方和制作技艺,随即在家里开办了一家面酱作坊,并投资80万元注册了曲沃县崔记酱业有限公司。为了不让做出来的酱失去“经典味道”,崔登旺一直坚守传统酿造技艺,在豆子去皮、发酵、晒制、打靶、研磨、熬制等各道工序上都极其用心、严格把控。在他看来,“口感和品质是做酱的底线,即便传统手法的产量跟不上机械化生产,但是风味却很纯正,唯有用时间沉淀,才能让大家品尝到正宗的老味道。”
无数次的蒸、煮、熬、晒,长达数百日的自然发酵,在一般人看来何其繁琐,但崔登旺却乐在其中。正因为如此,他制作的面酱在市场上很走俏,不仅吸引了周边村民,就连当地许多饭店都只买他家的酱,这更加坚定了崔登旺批量制作的信心。一年365天,他几乎每天“泡”在作坊里,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面酱的制作与研发上。
然而,2010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萎缩等因素,面酱销量急剧下滑,公司长时间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看着满院的酱缸,崔登旺满目愁容,一度想要放弃。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有客户打来电话订货,说崔记面酱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酱。这一席话仿佛一剂“强心剂”,让崔登旺重拾信心:“好不容易传承下来的手艺岂能就这么轻易撂下?”于是,为了热衷于面酱的客户,为了这流传百年的手艺,他扛着巨大压力硬是挺了下来。
想要走出困境,必须打开更广阔的销路。这些年,崔登旺常常拿着面酱奔走于各种展销会,找餐饮店、食品店谈合作,依托网络平台为面酱铺开了销路。与此同时,他坚持创新转型发展,在保持传统方式生产面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元素,使产品质量更加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还开发出了十几个新产品,并于2016年注册了“崔记面酱”品牌,沿着品牌化道路,打造出了6个系列知名品牌。
入之深,爱之切。二十多年的制酱经历让崔登旺对酱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他通过搜集流传许久的制酱过程图、书籍,寻找前人用面酱制作出的各种美食,并亲自下厨体验,开发出酱系列美食十余种,让面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今,“崔记面酱”的酱制品已成为许多城市餐饮行业的抢手货,仅晋城、长治市场每年销售就达到了5万余公斤。“崔记面酱”已成为曲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崔登旺也先后获得“市传统制作技艺大师”“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持之以恒的坚守,让“崔记面酱”历久弥香,黑澄澄的面酱里倾注着崔登旺“酱”心独运的工匠精神。他坚定地说:“尽心尽力做好酱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将继续在原料、工艺、产品等全产业链条上同步发力,持续深化品牌价值,加速品牌战略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让山西的酱走向全国。”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