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工艺美术大师苏丽丽:匠心独运 针尖“生花”

2021-06-10 08:54: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苏丽丽正在刺绣

  临汾新闻网讯 设计独特的玲珑枕、栩栩如生的老虎枕、各具特色的方圆枕……走进侯马市晋南传统工艺品展馆,100余种形态各异、做工精美的手工绣花枕让人顿觉眼前一亮。10年来,苏丽丽匠心独运,凭借一双灵巧的双手,使新田绣花手工枕这项老手艺焕发出了新光彩。

  39岁的苏丽丽是我市工艺美术大师,侯马市“新田绣花手工枕”非遗文化传承人、侯马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和执着,她没有止步于单一的传承,而是融设计、主题、技艺于一体,使绣花手工枕呈现多元艺术形式,并跻身全国特色手工艺品之列。

  割舍不掉的情结

  绕线、穿针、打结……绣架前,苏丽丽正屏气凝神沉浸在手中的绣品中,小心翼翼地拨弄着手中的彩色丝线,不一会儿,一朵五彩斑斓的花朵便现出雏形。在她看来,只有用了心的绣品,才能从一针一线中看出匠人的心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这份“匠心”来自家庭的熏陶,“小时候,总能看到姥姥持一根绣针,牵起各色丝线,在缎面上下穿行,而后凝结成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自幼就痴迷于布艺刺绣的苏丽丽跟着姥姥学习各种刺绣,慢慢练出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项技术活儿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然而,市场遇冷并没让苏丽丽就此退却。2007年步入工作岗位后,她重拾“旧爱”,闲暇之余经常帮助邻居做结婚用的绣花枕套、被罩,时间一长,精湛的绣工也让她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绣娘”。

  让苏丽丽欣喜的是,自己做的手工绣花枕不但缓解了许多人的颈椎痛,甚至婚后重返外地上班的年轻人还把枕头当作“宝贝”一样随身带走,这给了她无限动力,“既然手工绣花枕能为人们带来益处,又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那就试着把它卖到更远的地方。”

  说干就干!苏丽丽当即注册了淘宝账号,白天上班,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刺绣、学习制作图片,心灵手巧的她做出来的绣品和手工枕经常被一抢而空。每说到此,苏丽丽就调侃道,“那时的自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投入到刺绣中就全然忘记时间,经常忙到半夜两三点才睡觉。”

  锲而不舍的追求

  接踵而至的订单让苏丽丽又冒出一个想法:“一个人单干不如一群人干,何不把这项传统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带着大家一起赚钱。”这一念头如同火苗越烧越旺,2012年,她果断地辞去稳定工作,把家里的地下室布置成了一间工作室,自信满满地开启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当她兴冲冲地去找绣工时,却被一些年轻人嘲讽:“这年代谁还稀罕这玩意儿,学了也没有什么前途,能挣几个钱。”这犹如一盆冷水把苏丽丽浇了个透心凉。于是,她拉动有刺绣基础、年过半百的妇女进行培训。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她们的手法和思维仅停留在以前的刺绣作品,做工也不精细,再加上年龄原因,第一批学员在学习了两个月后纷纷“罢工”。

  看着眼前绣得“一塌糊涂”的绣品,苏丽丽变压力为动力,登门入户,鼓动无业的妇女学习刺绣,“招工难”迎刃而解。随着销量越来越多,队伍也日渐壮大,苏丽丽的心劲儿更足了,随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与此同时,为了让传统技艺融入时代元素,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做事精益求精的苏丽丽前往上海工美学院、天津大学、重庆刺绣学院等地进修学习,吸收其他绣种的技法,融入自己的技艺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选料到勾画,从剪样到套绣,苏丽丽要求严谨、一丝不苟。为了绣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她常常整夜研究花型,每个花型都要经过无数块布的试验,甚至许多次做梦都在设计。一次,苏丽丽忙到半夜后依旧没有设计出满意的图案,却在睡梦中找到了灵感,笑着从梦中醒来后,她一骨碌起来坐到机器前开始设计,当满意的图案呈现在眼前时,她开心得跳了起来。

  除了外在美,她还追求内在品质,把各种中药材填充于枕芯中,让绣花枕兼具保健性能。她说:“传承不能只拘泥于技术的传承,还要把适合时代发展、更加新颖的东西呈现给大家。”

  矢志不渝的信念

  这些年,苏丽丽经常带着做好的绣品和手工枕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展会,使“藏在深闺”的新田绣花手工枕大放异彩,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田绣花手工枕不仅被选入2020年全国特色手工艺品、“临汾优选”产品,还销往了国外,苏丽丽也获得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使大众认识到新田绣花手工枕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凭借高超的布艺技艺和对“非遗”一如既往的热爱,苏丽丽当选为侯马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重任在肩,她深感保护、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她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召集到一起,开设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展馆,使民间手工艺品有了更大、更全面的宣传展示平台。

  为了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苏丽丽不忘初心,倾心倾力,义务教授下岗妇女和家庭妇女刺绣技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深入社区、中小学义务开展培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授刺绣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刺绣,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时代发展,诸多非遗项目濒临消亡,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严峻态势。保护非遗迫在眉睫,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苏丽丽坚定地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无限。只要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往无前,相信希望就在眼前,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将重新绽放光芒。”

  记者 闫璟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