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斌手持荣誉证书
临汾新闻网讯 崔兰斌是临汾市五一路学校小学部六年级科学老师、学生发展部副主任。同时,他又是全国无偿献血银奖、金奖获得者,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从1998年至今,22年间他累计献血82次,献血量将近20000ml。
在崔兰斌的记忆中,小时候他似乎比身边的人更害怕打针。每次生病打针父母都要提前叫上四五个邻居帮忙按住他,否则根本无法操作。从小时候害怕打针到成年后坚持献血,这被崔兰斌归结为父亲的“功劳”。他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小时候崔兰斌最大的梦想就是像爸爸一样保家卫国。1998年《献血法》出台,崔兰斌年满18岁,在江苏徐州上学期间,一次他坐公交车看到献血屋上那一张大大的宣传海报,小时候的英雄情结加之青春期的满腔热血,让崔兰斌没有畏惧打针的疼痛当即献了血。
“第一次献血后,心情有点激动,有点骄傲,更多的应该是高兴。”想着自己的血能够救人,崔兰斌在奉献中快乐着,他开始关注有关献血的消息,从此开启了献血公益之路。
崔兰斌家中有高血压遗传史,一家四口体型都偏胖,他常跟父母说献血可以预防高血压,在他的带动下,他的父母和妹妹都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
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体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分管德育的老师,崔兰斌总是致力于自我教育,常以身垂范,从细节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于点滴和细微之处教育学生。
崔兰斌常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德育必须当成大事来抓。所以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以前,他也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为为人师表是一种“无声教育”,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保证育人的实效。
“教书育人,育人必须在先,其次才是教书。”作为一名老师,了解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崔兰斌结合六年级学生没有充足的判断能力、缺乏社交经验、情绪易冲动等特点,利用课堂教学、家访、导师管理群等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多方面的引导。
崔兰斌尤其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间,他负责20名在家上网课学生的学习事宜。“一个6年级的学生,每次不能按时上课,又没留下正确的联系方式,也无法进行家访。”崔兰斌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孩子是因父母离异后无人照看遭受打击,性情也随之大变,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成绩不断下滑。奶奶心疼孩子难免有些娇纵,但又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创伤的阴影。“怎样给予孩子更多关怀,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崔兰斌咨询心理老师后,组织了各代课老师和奶奶一起协商,帮助孩子跨过这个坎。打那之后,崔兰斌只要见到这名学生都会主动打招呼,唠家常。慢慢地,孩子恢复了以往的开朗,崔兰斌说这是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幸福!
献血22年,崔兰斌无偿献血的善举,犹如冬天的火把,给危难中的人以温暖。从教18年,崔兰斌以“爱”作为与学生相处的桥梁,以自我为表率,育人于无声之中。一次次小小的善举,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体现的都是他对人间的“大爱”。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