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1月30日,家住尧都区尧庙镇东赵村的刘小拉怀着激动的心情,“如约”走进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大厅。他即将年满60周岁,达到了献血年龄的“上限”,这次献血将为他的无偿献血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身份核查、填表征询、体格检查……刘小拉重复着熟悉的献血流程,却刻意放慢了节奏。他缓缓环顾四周并肩作战多年的工作人员和“老战友”,内心充满不舍与遗憾:“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我都60岁了,以后不能来献血了,还真放不下这个习惯。”
作为一名资深无偿献血者,刘小拉已经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参与无偿献血的,也记不清这些年一共献过多少血,只记得当初途经平阳广场献血屋时,正好遇上血站工作人员宣传普及无偿献血知识,他便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带头献了200毫升全血。
刘小拉第一次接触无偿献血,就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问及原因,他特意强调:“我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响应号召做好事。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去帮助他人,但我可以坚持参与无偿献血,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抱着这个朴实的心愿,刘小拉由此踏上了漫漫爱心路。早几年,6个月间隔期一到,他就直奔献血屋献全血。之后,通过血站电话招募,他了解到血小板被称为“生命的火种”,主要用于救助大出血和慢性血液病等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少的患者,便当即报名成为机采成分血志愿者,力争每月固定捐献两次血小板,希望用自己的“热血”为身处绝境的人们带去希望。
“您献血间隔期限已满,期盼您再次献血,帮助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这些年,每当收到这样的短信,或是接到血站的紧急电话,刘小拉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手头在忙什么活儿,都会一口应承下来:“我马上过去”。在他看来,这是生命的呼唤,也是爱心的召唤,一刻都不能等待。
为了献出健康合格的血液,刘小拉长期坚持长跑,保持清淡饮食。他说:“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献血年龄为18周岁至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55周岁过后,我还一直献血,每次血液检验结果都合格,并可用于临床。”
在众人眼中,刘小拉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献血达人”。多年来,他常常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宣传无偿献血知识,鼓励大家积极加入“热血大家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日渐发展起了一支爱心小团体,定期相约去献血。
据不完全统计,刘小拉累计献血近百次,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银、铜奖。一张张献血证、一本本获奖证书,见证和记录了他多年以来的爱心奉献,是他最为珍贵的“红色”纪念。
截至发稿前,刘小拉最后一次收到“血液检测合格、即将用于临床”的短信,兑现了“将无偿献血进行到底”的誓言。对他而言,这是他收到最好也是最特别的“退役”礼物。
“虽然献血有年龄限制,但志愿服务没有终点。我会继续发挥余热,宣传、动员更多人投身无偿献血事业。”刘小拉坚定地说。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