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北京回来已经好多天了,但回想起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高光时刻,张临生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激动、兴奋、自豪溢于言表,谈到动情处甚至热泪盈眶。
张临生是山西焦化集团临汾建筑安装公司甲醇检修车间一名普通的钳工,出身工人家庭,技工学校毕业,文化程度不高。那么,他到底是凭借什么,走上了全国劳动模范的领奖舞台?
工友眼中的“犟人”
1995年,张临生从山焦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焦化集团公司,成为一名维修工。初来乍到,看到老师傅们工作干得有板有眼、得心应手,自己却常常不知所措,他便暗暗下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工作“拿”下来。于是,他跟各种机器设备“较劲”。为练习一个规范动作,通常重复成百上千次,一站就是大半天。这期间,有人因为工作艰苦而调离,有人嘲笑他脑子不灵光没出息,而他却拿出了全部的心劲儿坚守岗位。
“干一行,爱一行,我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就得干好干精。”张临生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性格内向,对待工作更倾向于完美。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弄懂吃透,并加以钻研。也许这就是我获得认可的原因吧。”在张临生看来,这样的“认可”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他只是比较幸运。
张临生在维修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这些年,随着承担的检修项目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张临生跟各种技术难题较上了劲。凭着这股子“犟”劲,攻克了公司多项技术难题。
1-4号原料气压缩机电机润滑系统进行改造,机组连续运行周期由原来不足300小时到现在2000小时以上;
溶液泵转子定位由垂直定位改为水平定位,既避免了机封损坏,安装时间也由1.5小时左右缩短为15分钟左右;
1#2#烧嘴保护水串联,1小时节水一吨;
……
凭着这股子“犟”劲,张临生先后获得了“山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三晋技术能手”、“山西焦煤工匠”等荣誉称号。
企业渴求的“能人”
张临生荣获了一大堆荣誉,很多人羡慕他,说他幸运、说他成功。其实知底的人都清楚,他一路走来,犟得艰辛、犟得不易、犟得满身都是伤痕。
2019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张临生接到了脱硫塔底部漏液需要立即抢修的紧急电话。没有二话,张临生立即赶到事故现场。
几十米的高塔下聚集了好些人,由于情况紧急,调度人员一边向张临生下达抢修任务,一边准备停车。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张临生对调度人员说:“先不要停车,让我来试一下带压堵漏。”
在场的人听后很是震惊,都为他的决定捏了一把汗。因为处理脱硫塔的漏液,最好最安全的办法是停车,不停车需要极高的操作技术和现场应变能力,弄不好还得担上责任。
机器还在运转,碱液还在喷溅,在做完各种安全检测之后,张临生只身一人钻进了塔底。
虽说穿了防护服,又戴了护目镜,可那腐蚀性极强的碱液还是喷了他满脸满身。半个小时过去了,他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一个小时过去了,泄漏口还是没有被堵住。
此时有人劝他放弃现行方案,按部就班。但张临生知道,停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调度一个命令。可这一停,前后工段不是停运就是放空,将会造成多大的停车损失啊!
为了避免损失,张临生告诉调度,让自己再尝试一次,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停车。就这样,他再次向困难发起了冲锋,用尽了浑身解数,强忍着碱液在脸上和身上难耐的刺灼,大胆地尝试根据膨胀螺栓的原理,用自制的工件从里面强行堵住漏口,创造了不停车堵漏的范例。此举也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达几十万元。
一次,突发焦炉气脱硫塔下部封头溶液泄漏,他主动请战,自制专用的堵漏工具,冒着碱液腐蚀的危险到塔内进行堵漏,避免了因碱液大量泄漏造成环境污染,保证了系统正常运行;又一次,转化炉更换触媒回炉后准备开车时,发现炉头大法兰有泄漏,他带队连夜拆卸,查找原因,经过12小时100余次的计算、测量,最终找出了变形位置完成了计划开车……诸如此类的事迹,在张临生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也是他的这份付出和敢干,造就了如今的全国劳模。
大家学习的“榜样”
张临生曾连续四届获得山焦集团公司的技能大赛冠军,在山西省化工行业“天脊杯”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第一的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日以继夜的磨炼与坚持不懈的努力。
钳工是一项体力加脑力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丰富的基础知识,更要有精准控制的手感和技术。2016年,在备战全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前夕,张临生连续3个月不休息,一心扑在反复磨炼上,休息的时候他的手都是麻的。
内行人都知道,制作一个设备组合件,讲究的是严丝合缝。为做到严丝合缝,张临生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请教了多少个老师,没有人知道。备战期间,白天,他用十多个小时苦练锉削基本功,胳膊红肿了、手上起了血泡,他咬牙坚持;晚上,睡前的时刻他也不放松,认真学习理论,细心地钻研着,直至深夜……
当看到自己锉削精度达到0.01毫米,而且锉削加工平面的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为5分钟,这一刻,张临生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张临生始终没有停下追赶先进技术的脚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用实际行动,磨砺出了一名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耀眼光芒,用智慧与汗水诠释出工匠精神的内涵。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