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次大会上,我市5人、4集体分别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许多贡献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今天记者带您走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丁玉萍。她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书写了人间传奇。
让胸前的大红花芳香四溢
“2月25日这一天,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是多么高兴,胸前戴着大红花,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进来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总书记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我情不自禁地涌出了热泪。历经千辛万苦,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我在心里默默喊,党啊,娘啊,我作为您的儿女没有给您丢脸,酸甜苦辣的罪没有白受。”丁玉萍受表彰后电话连线对记者说。连续12年,她为5个村4500多人缴纳医疗保险,为1000余人缴纳养老保险;为慈善公益事业和贫困群众捐赠6亿多元。
古县扶贫办主任刘金生在微信里祝贺道:“丁阿姨,向您祝贺!多年来您为家乡、为父老乡亲所做的善事数不胜数,令人钦佩。您这些年为乡亲们做了许多事,在扶贫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帮扶的群众对您的善行铭记在心,您是九万古县儿女的骄傲,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您,倍受鼓舞。”
“真不容易啊,荣誉是千辛万苦得来的。共产党的恩情太大了还不完;我们要继续回报社会,报答党的恩情。”老伴李爱元在微信里叮嘱丁玉萍。丁玉萍说:“这是一份无上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家乡谋发展、为社会作贡献。我们党为摆脱贫困,在百年红色历程中,经历了多少奋斗、多少跋涉,昔日的‘穷日子’还历历在目。我们国家从2012年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今天,短短8年时间,从温饱困难到吃穿不愁,从看病、上学难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每一个变化都是历史性、标志性的伟大成就。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太不容易了。在大会上,聆听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许多代表湿润了眼眶。今后,我要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展现新作为,让胸前的大红花久久芳香四溢。”
不倦的足迹,深深印在乡亲们心坎里
丁玉萍是古县百姓心中的“领头雁”。1999年她和丈夫李爱元开办煤矿创业成功后,一直惦念着父老乡亲。乡亲们需要什么他们就帮什么,而且是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兴建学校、修路架桥、饮水解困、抗灾救灾、助学帮残、扶弱济贫、调产增收……他们做的一件件善事、付出的一滴滴心血,像一颗颗种子,深深埋进受帮扶群众的心里,埋进古县这片热土,并萌芽成长,开花结果。
1956年8月,丁玉萍出生于古县旧县镇秦王庙村,1976年嫁到旧县镇钱家峪村。她个子不高,低调谦逊,但做事却是大手笔大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她以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的名义主动联系武汉慈善总会以及临汾、古县、安泽红十字会,累计向疫情防控一线捐款900余万元。乡亲们告诉记者:“丁玉萍每年给我们缴纳医保,住院到医院看我们,我们看病几乎不出钱,她真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亲人。”她先后出资为10所中学、26所小学修建教学楼,改善办学条件,帮助50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建设长临高速古县连接线,她捐赠3台装载机,助力工程加快进度。她投资500余万元帮助钱家峪村和吴家岭村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提升工程。2017年古县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调产增收,激发内生动力,丁玉萍当即决定在县里调产奖补政策的基础上,为钱家峪村每亩地再补助100元,使全村调产面积达到3000余亩。从传统的种玉米到种药材、小杂粮,乡亲们尝到了调产的“甜头”,纷纷竖起了大拇指。钱家峪村实施移民搬迁,她为搬迁的58户村民每户资助一万元。吴家岭村与钱家峪村相隔不足200米,得知村里的贫困群众想发展养殖业但缺少资金,她出资100余万元为贫困户购买了牛、羊、驴等牲畜,并请来了农技专家传授饲养方法,到出栏时她又跑前跑后为养殖户找销路。
钱家峪村贫困户贾茂祥患了重病,她立即送去5万元,随后,她和丈夫到市人民医院看望贾茂祥时又悄悄放下1.5万元。旧县村董春林患心脏病,正为治病犯难时,她送去了5万元救命钱,还帮助联系医院和医生。钱家峪五年级学生宋毅因意外眼睛受重伤,一家人心急如焚,她及时捐出11万元,并联系北京眼科医院专家做手术。贫困户赵圣辉的儿子2018年考取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她资助2万元。周边村里贫困户子弟考取大学她资助,矿工子弟考取大学她奖励……
丁玉萍的大爱和不倦的足迹,深深印在乡亲们心坎里,印在生她养她的那片土地上。
致富不忘乡亲、不丢本色
遍野青苗凝玉露,万枝丹彤灼春融。在记者眼里,丁玉萍就像那静静绽放在枝头的玉兰花,在春光中默默盛开,清香飘逸,优雅高贵。
在“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记者来到钱家峪村探寻丁玉萍这些年来倾情回报故里、倾心扶助乡梓的足迹。
还没进村,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胜军早已在路口等着,到他家还没进屋,他就迫不及待地说开了:“我不习惯叫她丁总,一直叫的是婶。她老是不让说不让宣传,这次是我逼她写申报材料,她不同意,说咱埋头帮乡亲们干实事就行了。我说您干了这么多,也该晒一下成绩了。您得配合组织写申报材料,这次是国家最高荣誉。说服了她,我就着手给她报材料,光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路架桥、抗灾救灾、村镇建设有记载的,密密麻麻的表格就打印了21页,累计59707万元。还有没有记载的,比如资助困难群众看病、贫困学生上学等等,太多太多了,她也不知道帮了多少人。”说到这儿,刚好进来一位腼腆的中年人,曹胜军指着他说:“你问问他,他是宋毅的父亲宋庆亮。”宋庆亮有些局促地说:“2018年4月份,我孩子的眼睛意外受伤,婶就送来10万元,告诉我们别心疼钱,赶紧给孩子看眼睛。后来婶和叔到市人民医院看望孩子时又给了1万元。7月在北京眼科医院做眼角膜移植也是他们联系的专家,我心里的感激之情难以表达。每次见了他们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贾茂祥家在哪里?我想见一见。”
“走,咱们去他家。”在曹胜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贾茂祥家。他不善言谈,但一见记者就激动地说:“我看病,丁大姐先后给了我6.5万元,这真是救了我的命,她还到医院里亲自看望嘱咐我把病看好。我搬迁给了1万元,而且还照顾我媳妇在矿上帮灶。我们家真是遇到了好心人!”
记者在钱家峪村见到的每一位乡亲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记者深知,这幸福的源头来自哪里。
李爱元和丁玉萍夫妇对家乡充满了热爱。他们投资4000多万元在村里高标准建设了爱元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校舍维修和发放教师福利;出资700万元为全村百姓上电、引水,为村里改造排水沟渠,栽植绿化苗木,安装太阳能路灯;出资15万元为全村每家每户装上统一的红色大门。目前,他们正在组织逐户铺设院子里的水磨石砖,修建整齐划一的院墙,沿街也在进一步美化……漫步在这里,有一种诗意弥漫在心里,仿佛来到江南小镇。乡亲们生活在这里,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曹胜军告诉记者:“叔和婶对村里支持越大,我越有压力。只怕干不好,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他们对吃穿根本不讲究,爱劳动爱干活,闲不住。撒粪锄地不忘本,经常挖了野菜给街坊邻居。谁家地里的庄稼苗长得不好或者稀稀拉拉,就要上门提醒赶紧补苗。可以说,他俩是我们全村人的‘家长’。在他们的引领下,孝顺的人多了,家庭矛盾少了,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田建设也在向高标准迈进,有这样的领头人,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
丁玉萍致富不忘乡亲、不丢本色,热心公益、接济乡邻。她把对乡亲们的热爱,对心中的信念,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书写在家乡的土地上、沁入百姓的心坎,矗立起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丰碑。这些年,她荣获省级以上荣誉28个、国家级荣誉7个。丹心从来系家乡,荣誉来自她用情回报用爱诠释,来自她“扶一把老百姓”的情怀。其实,她最盼望的是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记者手记
丁玉萍说,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离不开老伴李爱元的大力支持。
坐在记者对面的李爱元穿着朴素,说话语气缓慢,看上去就是一位兢兢业业干工作、做事有条不紊的人。他告诉记者:“我今年65岁,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爷爷辈是从山东逃难来到古县这里落户的,没有共产党,我们的穷日子就不会改变。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共产党的恩情真是太大了。所以我们开办煤矿赚了钱,有了回报党、回报国家的能力以后,这些年一直坚持为社会为百姓做事。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怀,就是扶一把老百姓的情怀。我们俩一年花不了几个钱,买一身衣服,十年也穿不烂。我们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本色一点没有变,心里和乡亲们一直很亲很近。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说,一天吃三顿饭,不干事,就白吃了。不但要干,还要干真事。这些年我们一直是按照父母说的话去做的。”
李爱元的一席话补录在记者手记里,我们可以多一个角度了解丁玉萍,了解李爱元他们那一代人的情怀和精神谱系。
回首脱贫攻坚这些年,是什么力量能够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新配置资源,让各种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是什么力量能够推动如此多的干部扎根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带头人?这种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种力量,来自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忠诚和热爱。
这些年来李爱元和丁玉萍夫妇俩用心用情用力兴建学校、修路架桥、饮水解困、抗灾救灾、助学帮残、扶弱济贫、调产增收、就业扶贫……是什么力量激发着他们?是怎样的情怀和价值底色支撑着他们?是对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是与百姓心贴心、始终把乡亲们放在心里的赤子情怀。
记者 胡丽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