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亲朋好友眼中的“实在人”,左邻右舍眼中的“好夫妻”,孤寡老人眼中的“贴心人”,弃儿眼中的“天使父母”,在众多人心里,贾添英、高海全夫妇有诸多“头衔”。
“贾添英一家人好得真是没话说,虽然他们自己日子过得苦,但经常帮助别人。”在蒲县东岳社区皇都巷,提起贾添英一家人,小区居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今年40岁出头的贾添英是蒲县环卫中心的一名环卫工,丈夫高海全是一名三级残疾人。纵使生活拮据,他们也从未放弃帮助孤寡老人、困难邻居。在前不久公布的“三晋最美家庭”名单上,贾添英家榜上有名。
贾添英出生在蒲县农村一个穷苦家庭,十几岁的时候,为了贴补家用,小小年纪的她便辍学打工,在砖厂当搬砖工人、在铁厂门口捡铁渣,一家人的日子平平淡淡却充满欢乐。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一家人积德行善。贾添英回忆:“那时父亲种草药治病救人,从不收乡亲们一分钱,还时常不求回报地接济他人;母亲常常主动帮助村民,谁家有困难,她二话不说,或出钱、或出力。”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爱的种子在贾添英心里扎下了根,她与人为善,心怀感恩,也经常对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贾添英先后经历了父亲去世、婚姻生活变故等磨难。24岁那年,在贾添英生了二胎的第七天,她和前夫离婚,从此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两年后,贾添英与父母早逝的高海全组建了新的家庭。高海全耳背,智力发育也不成熟。他们的孩子出生不久后还被确诊为先天性多重疾病,身高、智力远不及同龄人,被诊断为一级残疾。
面对生活的一次次打击,瘦小的贾添英选择坚强面对,负重前行。为了给孩子治病,贾添英只身一人带着儿子辗转太原、西安、北京等地求医问诊,空闲时间还要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教孩子认字、做人。令她感激的是,所有的苦都被爱治愈,贾添英回忆说:“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们的爱给予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力量,所以我也要把这样的爱一直传递下去。”
也许是有着良好的家风,贾添英对家庭、对爱、对付出有着比他人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她不仅细心照顾儿子,还当起了志愿者。从2012年至今,贾添英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黑龙关、古坡、红道等地的多个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理发、洗脚、剪指甲。老人们姓甚名谁,有何爱好,有啥疾病,她都一清二楚。尽管收入微薄,她每月都会拿出一些钱给孤寡老人添置衣物,买点心瓜果。
相处日子久了,许多孤寡老人一有事就给贾添英打电话。让贾添英感到欣慰的是,老人们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女儿,有啥事情都愿意与她倾诉,亲切地喊她“闺女”。
在贾添英的影响下,丈夫高海全也加入了志愿队伍。他们不仅经常定期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还参与到公益服务中心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尤其是每年定期拿出3000元作为“公益金”,向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
每一个热爱公益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2020年,贾添英得知所在的公益团队负责人时利军要去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接一名治疗一年多的弃婴回蒲县养老院,便二话不说随同前往北京,当起了孩子的“临时妈妈”,一路上操心着孩子的吃喝拉撒。
“回到蒲县,当车子驶入养老院大门时,我瞬间就哭了,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住在养老院。于是就把孩子直接抱回了家抚养,和丈夫一起省吃俭用给孩子买奶粉、买药。”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贾添英依旧激动不已。五年间,她和丈夫收养了两名弃婴。如今,一个孩子得到了救助机构的妥善照顾,另一个孩子则成了贾添英家中的一员。
有人说贾添英夫妻俩傻,自己的光景都过得不是很好,还要管那么多老人和孩子。贾添英却笑着说:“人要活得有价值,要将心比心。这些年,我不仅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还享受着国家的好政策,我更要心怀感恩。公益是一种爱心的传递与升华,也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无意间也给孩子们的心田灌注了爱的源泉。刚上四年级的女儿看到同学生病住院,毫不犹豫取出了自己攒下的零花钱捐了出去。小儿子智力发育虽然滞后,但公交车上懂得为老人让座,敬老院里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顾老人。
什么样的家庭称得上“最美”?贾添英一家人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们一家人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等优秀品德融入生活细节之中,向善而行、向阳而生,用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谱写了一曲文明和谐的动人乐章,用情与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