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峰,民盟盟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2005年7月至今,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2年-2016年,就读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学,现主要从事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相继在《Applied Soil Ecology》《土壤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土壤是农业发展、人类生存的基质,土壤被污染也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我市将重点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矿山和煤矸石专项整治,用一方净土,让远方青山滴翠,让窗外绿水长流。日前,本报记者就我市矿区土壤污染与修复采访了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曹艳峰。
问题一:煤矸石是什么?
煤矸石是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质地坚硬的黑灰色岩石,是在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作为一种包含多种矿物的混合物,其中SiO2和Al2O3的含量最高(50%以上),另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如CaO、MgO、Fe2O3、K2O和Na2O等。弃置不用的煤矸石大量堆存于矿区及周边地区,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座座矸石山,对土壤污染和居民生活造成潜在影响。
问题二:我市煤矸石的现状如何?
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炭生产的不断扩展,煤矸石已成为中国年产生量和积存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工业废渣之一。据统计,煤矿的排矸量约占煤炭开采量的8%-20%,平均约为12%,每年煤矸石增加约1.8亿吨,历年积存下来的煤矸石约40亿吨,占地30万亩以上,而且仍在继续增加,矸石山几乎成为我国煤矿的标志。山西省是中国煤炭资源的供给大省,我市又是全省煤炭开采业的重点区域,与日俱增的矸石产生量也为我们带来了困扰。
问题三:煤矸石的危害有哪些?
■ 矸石山侵占了大面积宝贵的土地资源。
■ 煤矸石中含有As、Cr、Hg、Cd等22种有害微量元素,在露天堆放过程中,部分矸石山会发生自燃,这些有害微量元素通过燃烧会逸出到大气中,随大气沉降,降落到地表后经过雨水的淋溶作用进入土壤。
■ 在雨水的浸泡下,煤矸石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也会被溶出,进入水体和土壤,影响周边的农田。土壤污染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短时间内难以被发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土壤中有害元素的含量超出自身的自净能力后,其毒性就会表现出来,不仅会毒害农作物,造成减产,还会通过生物链的转移危及人体健康。
问题四:我市在矿区土壤污染与修复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2017年
我市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和《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晋政发〔2016〕69号)的总体要求下,以建设生态强市为目标,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出发点,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临汾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18年
我市进一步加大煤矸石治理和矿山修复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古县的治理成效尤为可观,为全市矸石山的治理工作提供了示范。
2019年
我市在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减优绿”、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继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市有107家煤矿参与了煤矸石的治理工作,共治理210万吨。同时,在自下而上、层层压实、有序覆土填埋的基础上,我市对矸石山区进行了绿化,达12万平方米,且注重选取一些超量吸收重金属元素的植物进行种植,有效防治了煤矸石中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
今年
今年,为保障土壤质量安全,我市将持续开展矿山和煤矸石的专项整治工作,加快西山生态恢复治理。同时,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索矸石治理向“变废为宝”、资源再利用的方向转变,比如用煤矸石制备建筑材料(如砖、混凝土等)、制备化工产品、生产复合肥料、发电等。
记者 郑红卫
责任编辑:畅任杰